学习啦>创业指南>其它创业知识>

大学生创业教育途径

时间: 黄宇晴1068 分享

  尽管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支撑教学的创新创业学术研究有待系统化和深化,还没有找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成功模式。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与大家分享大学生创业教育途径,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比较分析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理念创新

  国内外现在对“内部创业者”、“创业型管理者”、“公共部门创业者”等人群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人虽没有自主创业,但也是“创业者”,是创新型人才。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培养、提升每个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重视培养组织内部创新创业者,而不仅仅是功利性地快速培养出大学生老板。

  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创新创业素质”是可以培养的,而这正是高职院校应尽的责任。对每个大学生来说,一旦有了“创新创业素质”,就拥有了伴随一生的宝贵财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无论学生学的是何种专业,也无论他们是否准备毕业后自主创业。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激情就会明显增强和提高。

  创新创业是一体的,创业是创新的特殊形态,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和基本内涵。创新不仅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也包括体制机制、经营管理和文化的创新。在我国,教育部去年也将创业教育更名为创新创业教育,并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专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体制机制创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探索校政行企一体化的联合工作机制,建立高等职业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完善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的创业教育体制,创业指导委员会中企业家会员不少于三分之一,企业家参与到创业教育的软硬件建设行列,在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中积极与教育机构进行互惠合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专业指导,与学校共同进行创业课程开发、在线教育和培训工具。[李家华,《创业教育中国报告2010》]

  设立专职创业教育机构,成立创业创新学院或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创业咨询、创业基金管理以及对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入住项目的审批等。各二级院系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小组。成立企业家创业中心,赞助创业活动,投资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制定出台《创业教育实施意见》、《大学生创业项目管理办法》、各院系《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创业教育工作奖励制度》、《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评审制度》等配套系列文件制度。各部门要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创业教育工作健康快速发展。在管理手段方法方面,探索运用项目管理、目标管理、信息平台管理、柔性管理等管理手段创新创业教育管理。

  二、创业课程教育主导,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一)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必修课,落实教育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的要求。明确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对所有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置于与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精英式创业教育,设立KAB、SYB、GYB等创业课程培训班,同时开设创造学、创业心理学、企业家精神、商务礼仪、投资理财等公共选修课。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结合课改,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加强专业实践与创业实践衔接,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业实践技能。鼓励院系进行积极的课程创新,课程带头人、专业课老师、辅导员和职业咨询师,应当指导学生认识到专业技能与创业技能的相关性。加强教材创新,优化教学内容,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加强教学研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引入互动教学、情景仿真、角色扮演、典型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

  (二)深化创业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实践、创业教育、与企业家的联谊活动的同时,还要关注创业研究。应当秉持“创业教育要发展,研究开发要先行”的理念[ 《全球创业型经济研究报告》],整合相关专业和创业中心等专业研究队伍,集中攻关,切实推进创业教育研究和创业课程开发,推出适合学院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高质量研究系列成果。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研究,积极申报各级课题,发表研究论文。课题研究领域可以涉及:

  创业教育理念与高校管理变革研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成功开展创业教育关键因素研究、创业教育实施策略研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本专科类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研究、开展创业教育如何借助社会资源研究、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研究等。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比较高,既要求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也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高职院校要整合各种资源,实施 “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优秀团队建设工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人员进行培训,鼓励教师持有“KAB创业讲师”证书、“职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等证书。选派骨干和优秀教师进行外出交流,争取培养和选拔出有一定影响的创业教育学科带头人。

  建立和不同部门创业者的密切联系,有效解决“课程设计和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问题。聘请校外管理专家、青年创业英才、创业成功的校友等成为学生创业导师,或者是实践教授。同时,通过校、企、行之间的人员交流,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工作机会,以及用于案例研究的公司项目来促进学生的持续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三、搭建丰富有效载体,打造大学生创业实践支撑平台

  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改革办学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改进教育教学过程、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行业企业指导作用等是长期性、持续性、基础性的工作。为全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高职院校要构建、创新、丰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种实践载体。

  (一)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对学生开放实验实训室,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最新生产设备、科研成果,同时接纳一部分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中心,规范创业项目评审程序,选择优秀创业项目进入中心经营,并为学生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有条件的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大学科技园,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创业一条街等,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体验,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科技服务公司、学生超市、学生书亭、学生家教部等实体,让学生在实体中体验创业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实践证明,校内创业实践基地,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技能训练和创业实战演练提供了强大平台。

  (二)社会实践活动

  建设一批在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校外基地。让学生进入企业现场、深入工作岗位,感受体验创业氛围,学习提高创业技能。利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学校开展顶岗实习、科技帮扶、法律援助、专项调查活动等。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既拓宽了教育教学途径,又提高了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

  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由团委、教务处共同负责,学期结束前,由团委制订假期社会实践计划安排,并对学生进行深入宣传,各教学单位加强管理,并指派教师进行指导。假期结束后,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各班进行交流、评比,推选优秀选手参加院系和校级社会实践活动比赛,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教务处为学生设置社会实践活动学分,对学生符合要求的实践活动计入一定学分。

  (三)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继续实施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江苏省将继续开展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高职院校要以此为契机,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做好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和实施落实。健全组织机构,制订配套政策,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加强研讨交流和成果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确保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工作的实施质量。

  为加强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效性,使创新训练计划惠及更多的学生,扩大影响面,各专业要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在日常实验实训教学、课程设计、专业设计教学中,发现、选拔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和优秀创业项目,在此基础上推荐校级、省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在企业顶岗实习阶段,指导学生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指导中,创新毕业设计(论文)的类型,按照实践性、专业性、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的原则,加强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答辩、评优推荐等环节的管理,使学生“真刀真枪”地做好毕业设计。

  (四)职业规划大赛与创业创新大赛

  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是全面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平台。选手通过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决策、职业发展路径、职业计划、自我监控等的系统分析和现场展演,全面展示参赛同学的专业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求职就业能力等。

  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可以普及到每一位学生。大部分高校在大一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该门课程的教学不应囿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课程具体的实施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基本原则。具体可结合校级、省级大赛,完成四项课程任务:通过学校和本省大赛期间提供的免费测评系统,指导学生进行网上测评,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测评报告内容;对目标职业、行业、企业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经济环境进行调查,写出调查分析报告;组织每一位同学在课堂上展示讲述自己的职业规划,并接受老师、同学的点评;递交一份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作为课程主要考核依据。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在此基础上推荐参加院系级、校级、省级以至全国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创业大赛同样也可以普及到每一位学生。许多高职院校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实施可以围绕学生组建创业团队、选择创业项目、小组研讨、撰写《创业计划书》为主题展开,课程的考核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是创业团队成员面对全班同学进行创业项目陈述、答辩,二是创业团队递交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通过这种教学安排,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创业大赛,在此基础上,推荐参加院系、学校、市、省、国家举办的各类创意创新创业大赛。

  (五)技能大赛

  为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国家到2020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达到3900万人[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报告],高职院校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而职业技能大赛是加快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的最有效途径。

  “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梦想”。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既能发现、造就、选拔一批技术精湛、技艺超群的优秀技能人才,也能促进教师全面掌握人才培养需求及相关标准,提高教师的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由于各级大赛都要经过层层选拔,大赛惠及的不仅仅是少数参赛的学生、教师,大赛同时为更多的学生、教师展示和提高专业技能提供了舞台。技能大赛可以覆盖每一个专业、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真正做到“专业全覆盖,师生齐参与”。

  技能大赛能够促进校、行、企深度合作,在技能大赛中,学校积极邀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大赛命题、指导及评判工作;引进企业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来支持服务技能大赛;给参与举办技能大赛的企业冠名权,争取有关行业、企业对技能大赛的经费支持;安排企业现场招聘参赛选手,获奖选手可优先推荐至重要的技能岗位。技能大赛突出了职业技能导向,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考核制度甚至学校组织结构、运作职能都可能因为大赛发生变动。

  (六)校园创业文化建设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载体,把创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重点开展创业大讲堂、创业论坛、创业人生访谈、网上创业、创业社团等工作,营造积极向上、勇于争先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建设KAB创业俱乐部、淘宝协会、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等创业社团。做好创业社团的支持服务工作,对干部选拔、会员招新给予指导,对社团活动给予支持,对会员创业给予优惠,扩大社团的影响,充分发挥创业社团在创业教育中的一线服务作用。

  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教育论坛、创业大讲堂讲座等。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民营企业家和成功创业的校友,围绕创业教育的重要热点课题与师生进行深入交流、探讨。结合办学特点和专业优势,举办食品节、啤酒节、科技文化节等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扩大活动影响,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提高学生创业技能。

  四、多元深度融合,共筑人才培养一体化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相结合,创业教育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工作处、团委、教务处、科研产业处、两课中心等部门要齐抓共管,整体联动,使创业教育全方位融入到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中去,打造人才培养一体化模式。定期举办研讨会,研究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社会实践、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渗透融合的方法途径,交流优化课程内容的经验,探讨课堂教学的方法。各部门、各院系以及教职工要增强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工作中树立服务意识,引导学生学好知识、提高能力、健全素质,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信息提供、咨询、技术等服务。

  (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教育有促进、强化的作用。创新创业教育要渗透到具体的职业教育中,与专业教育要做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包括教育理念的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课程体系的融合、教学内容的融合、考核方案的完善、师资与教学管理保障等。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因为人的创造性不能像具体技能和技巧那样教授和传授的,它必须通过现代科学知识、人文知识所内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才能潜移默化地生成。创业教育不但不排斥专业教育,而且必须更深地依赖专业教育[ 雷家骕,《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高校要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育体制,在专业教育和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内容,形成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校政行企四位一体,深度融合。

  夯实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校政行企深度融合,高校吸收政府管理人员、企业家、管理骨干等组建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邀请他们参与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创业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更好地解决校内外创业教师培训、兼职和校外创业基地建设等发展难题,积极争取属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环境支持,逐渐形成与学院办学特色相适应的创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实施大学生KAB、SYB等项目。KAB是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创业教育项目。高校应充分利用“KAB创业教育基地”和“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等平台,加大与KAB项目的联络,拓宽学校与项目组在课程建设、创业教育研究、社团活动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加强与本地创业指导中心、创业园、科技局、科技园等政府机构的合作。重点加强创业培训讲座、创业基地共建、科技创业大赛、创业政策扶持、创业基金资助、舆论宣传等方面的合作。使大学生创业立足地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引进社会评价工作机制,建立在校生和毕业学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收集毕业生创业信息,建立数据库,把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和创业项目质量水平作为评价学院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反馈指导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工作。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相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历史,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创新创业课程已成为美、日高校的必修、辅修或培训重点科目。美国有近400所大学至少开设一门创新创业学课程,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一流研究型大学。日本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是必修课,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一般认为,教育部于2002年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这一行动,标志着正式拉开了我国政府支持创业教育的序幕。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则被认为是第一个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局性文件。

  2012年出台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等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文件。2014年5月,刘延东副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高校要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社会要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更多支持。

  加强典型引导,用身边榜样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2014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等九部门一起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人社部发〔2014〕38号),要求进一步普及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培训、提供工商登记和银行开户便利、提供多渠道资金支持、提供创业经营场所支持、加强创业公共服务。总之,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创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过程,开设的课程初成系列,教学方法日渐完善。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自下而上的特征,经历了由实践摸索到理论总结,最后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引导推动的过程。整体而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本身仍然处于“创业期”。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是认识不到位,解放思想不够。部分高校教育管理者片面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主流,缺乏有效投入;或者用功利性的思维认识创业教育,而没有把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相结合。

  二是理解不到位,工作开展不够。专业教师主体认为创业教育是本职工作以外的工作,缺少内在动力;或者将简单的创业技能或技巧培训等同于创业教育,而没有把专业教育与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三是落实不到位,模式构建不系统。教育部等相关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发布了多项鼓励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红头文件,但是限于现有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束缚,难以具体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尚未真正融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体系,没有形成融合教学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另外,政府、高校及社会还未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合力。四是硬件不到位,创业支持不够。与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相比,不论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业资金还是创业场地,我国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还比较匮乏。

大学生创业教育途径

尽管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支撑教学的创新创业学术研究有待系统化和深化,还没有找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成功模式。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与大家分享大学生创业教育途径,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436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