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声最大的生肖是什么
叫声最大的生肖是什么
你知道十二生肖中哪个动物的叫声最大吗,答案为你揭晓:
它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鸡,也是今年的生肖年,关于鸡还有很多传说及典故呢!
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远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模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时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汉人东方朔的《占书》上说:“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六畜日排完了,才轮到初七是人日。为什么有这么个排法呢?古时有本叫做《农家杂事》的通俗书上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按人类驯六畜的次序排,鸡最先驯养成家禽,狗次之,其他依此类推。另一种说法是按牲畜的大小排,小的排在前面,所以鸡排在第一,其他依次排后。还有一种说法是按六畜和人的远近排列,鸡、狗养在屋里,接近人,猪羊次之,牛马另有栏厩,离居室最远,所以排在后面。看来后一说似乎有些道理。为什么人反而排在六畜之后呢?这问题古书上没有提及,古人虽不曾发现进化论的道理,但作为能创造工具、有思想的高等动物的人类要比低一等的动物出现的较晚,是合乎生物进化的原理的。春节人们画鸡可能因为初一是鸡日。
晋朝人着的《玄中记》里讲到前面说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家就象征着天鸡。
三杯鸡
凡到台湾菜馆,总能点到三杯鸡,大家自然认为它是台湾菜。其实,它可是地地道道的江西菜。
起源与文天祥有关
三杯鸡是江西特色菜,因烹调鸡块时加入甜米酒、猪油、酱油各一小杯,不放汤水,用炭火将鸡块炖熟而得名。您可别小看这道菜,它的来源可与大英雄文天祥有关。
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被俘。一位老婆婆得知文天祥即将被杀,就带了一只鸡和一壶酒来狱中探望他。
在一位江西狱卒的帮助下,老婆婆见到了文天祥。这位狱卒把老婆婆带的鸡收拾好切成块,在瓦钵中倒上三杯米酒,用小火煨制。一个时辰后,两人把鸡肉端到文天祥面前,他心怀亡国之恨吃完了最后这顿饭。
这个狱卒回到老家江西后,每逢文天祥祭日,必用这道菜祭奠他。后来,厨师将三杯酒改成一杯甜酒酿、一杯酱油、一杯猪油,而且用江西宁都特产的三黄鸡做原料,这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江西三杯鸡了。这道菜还入选了奥运主菜单。
台式三杯鸡独特调料
后来,三杯鸡传到了台湾。台湾人对它进行了小改造,将油腻的猪油换成了清淡的食用油,而且加入了一种独特的香料——九层塔。
这种名字有些神秘的调料其实就是西餐中常用的罗勒,广泛生长在热带地区,有种特别浓烈的香味儿。在台湾,九层塔是广泛使用的香料,台湾乡下就有这么句俗语:九层塔,十里香。
鸡蛋(3)据说台湾以前有一位女主人,因为家里穷,只能杀了家里的老母鸡招待客人。因为怕鸡不够香,她就采来院里长的九层塔当作料,九层塔果然让三杯鸡更加香浓好吃了。
其实,这九层塔不但是制作台式三杯鸡不可缺少的材料,还能用于烹调文蛤等海鲜,台湾家常菜里还有一道简单又美味的九层塔炒鸡蛋呢。
鸡的神话
鸡的神圣意义在中国创日神话中,鸡有幸充当创日第一日所造之物。“《太平御览》卷三十引《谈薮》注云:一说,天地初开,以一日作鸡,七日做人。”为何鸡会成为创日神话第一日所造之物呢?这必与鸡的神圣意义有关。叶舒宪先生在其《原型数字“七”之谜》中有过一段描写鸡的话,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人日创日神话中第一日所造之鸡,表面看是一种动物,在神话思维中却是某一特定的空间方位——东方的象征。神话学家们认为,创日神话表达的从混沌到有序,从黑暗到光明的主题,是以初民日常经验中的东方日出,白昼取代黑夜的自然现象为蓝本。
鸡与太阳
国画鸡形象已经被神化。鸡虽然不等于太阳,但是鸡是太阳的使者或传令者。于是,就有陶鸡、鸡形壶和青铜"金鸡"等,有的可能本身已经被神化,有的早被看作是神的使者或助手。这里说的"神",首先是太阳神和火神。不是祭祀品而是祭祀对象的鸡,地位当然要高一些。可以说,此时的鸡已经步步登上了神坛。数千年来,鸡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神话传说、文艺作品,也留下了不少与鸡有关的历史故事,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古代的社会生活中,鸡还是生殖崇拜的符号之一。而且,除了祭祀之外,鸡在盟诅活动中也必不可少。歃血为盟用鸡,古代帝王大赦天下有时也采取“金鸡赦”的形式。以金鸡设于高午之上,表示赦宥。鸡有司晨作用,又有礼仪功能,是鸡受到古人重视的重要原因。更为实际的是,养鸡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肉、蛋食源。鸡的个体虽小,但生产能力很大,它生长迅速,周期短,投入成本低。
古人虽鲜有大规模经营的养鸡业,但作为家庭副业,三五成群养鸡的情况却十分普遍。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培养出了很多优良的鸡品种,其中肉用品种和肉卵兼用品种多产于中国东部地区,如上海浦东鸡、江苏狼山鸡、辽宁大骨鸡、山东寿光鸡、浙江萧山鸡等。品种优良的鸡更是适于做佳肴的原料。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了美味中的地方名牌产品--符离鸡。在徐州狮子山汉代楚王墓里象征厨房的耳室中,出土了很多鸡骨,其间还有一方泥,上有"符离丞印"字样。看来当时符离县为这位汉代的楚王送来了不少符离鸡贡品。时至今日,符离烧鸡仍然是享有盛誉的地方特色食品。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养鸡多者,也能发财致富,这类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也反映到神话传说中。《列仙传》卷上说:"祝鸡翁者,洛阳人也。居尸乡北山下,养鸡百余年。鸡有千余头,皆立名字。墓栖树上,昼放散之。欲引呼名,即依呼而至。卖鸡及子,得千余万。辄置钱去。"养鸡可以得千余万钱,是养鸡业经济利益丰厚的一种反映吧。鸡对人们的生活有重要影响,所以能够在十二生肖中占据一席特殊的位置。它是唯一的禽类,而且与"六畜"中的排位相仿,稳稳地坐在了犬和豕之前。生肖出现于何时,至今不明。很可能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其萌芽。《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僖、女吉、儇、衣是也。"其中的酉恰好与后来十二生肖中的鸡相配。
相关风俗
国画鸡照片集锦(3)春秋时代左丘明所着《国语?晋语四》记:“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十二姓反映了远古黄帝部落的十二个胞族。十二姓之中,惟独鸡是十二地支的成员。
古代计时器尚未发明,早晨的鸡鸣一声,向人们报告新一天气开始,它不仅是庄户人家的时钟,也是公共生活的时钟。战国时代,著名的函谷关,开关时间就以鸡鸣为准。落魄而逃的孟尝君,面对大门紧闭的关口,担心后面追兵到,食客中有会口技者,学鸡鸣,一啼而群鸡尽鸣,骗开关门。这个故事被司马迁写入《史记》,传为熟典。
各地关于鸡的风俗
古代汉族有“杀鸡”的岁时风俗,流行浙江金华、武义等地。每年七月初七,当地民间必雄鸡,因为当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若无雄鸡报晓,便能永不分开。
土家族称踢毽子为“踢鸡”。春节时,男女青年一起踢“鸡”,一人将“鸡”踢起,众人都去争接,接到“鸡”的人,就可以用草去追打任何人。而男女青年往往用草追打自己的意中人。以后“踢鸡”就成了谈情说爱的媒介。
农历十月一日,河南一些地方要杀鸡吓鬼。传说是阎王爷放鬼,至来年清明节收鬼。民间以为鬼怕鸡血,鸡血避邪,故于十月一日杀鸡吓鬼,以使小鬼不敢出来。俗语称:“十月一日,杀小鸡儿。”
鸡山东一些地区有“抱鸡”的婚俗。娶亲时,女家选一男孩抱只母鸡,随花轿出发,前往送亲。因鸡与“吉”谐音,抱鸡图的是吉利。另外,在古时有一种留“长命鸡”的习俗。临近娶新时,男方要准备大红公鸡一只,女方准备一只肥鸡,母鸡表示新娘为“吉人”。出嫁时,女方所备的公鸡一定要由自己未成年的弟弟或其他男孩抱着,随花轿出发,并要在公鸡未鸣之前赶到男家。人们认为公鸡不睡觉,而母鸡不睡,寓以气势压倒公鸡。然后,男方将公鸡交给抱鸡人,将公鸡、母鸡一同拴在桌腿上,并不时打公鸡,直到公鸡有气无力,这是妻子制服丈夫的象征。之后,这两只鸡不得杀掉,故称长命鸡。而在浙江一带有流行“宰鸡”的婚姻风俗。新郎去新娘家迎娶,女家则在地上铺一块白布,让新郎在上面宰鸡,鸡血不能滴在白布上,否则滴几滴就罚几杯酒。杀鸡时,女家故意相撞新郎,但有经验的新郎则能应付自如,不让女方得逞。
云南大理地区的白族流行“鸡米礼”的风俗。鸡米礼分鸡米单礼和约米双礼两种。单礼为一只公鸡和一坛米酒;双礼为两面三刀只大公鸡,一坛米酒,一坛谷种。这是嫡亲或姻亲之间在出生、结婚、盖房时互送的礼品。
旧时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流行饮鸡血酒的交际风俗。在结拜兄弟时,为了表示亲如手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人们宰一只雄鸡,在每碗酒里滴几滴鸡血,对天发誓,然后将血酒一饮而尽。
鸡文化
中国鸡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在甘肃天水西山坪大地湾一期文化中,已经发现了距今8000年左右的家鸡我国甲骨文中有“鸡”字,说明我国远在 3000多年前就认识鸡,养鸡在我国已经有8000年的历史,有文字可查的历史至少也有 3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养鸡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发现鸡有多种药用价值的国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和凤都是神化的动物,鸡却是一种身世不凡的灵禽,例如凤的形象来源于鸡。《太平御览》:“黄帝之时,以凤为鸡。”传说鸡为日中乌,鸡鸣日出,带来光明,能够驱逐妖魔鬼怪。据考,晋董勋《答问礼俗》中说:正月初一为鸡日,正旦画鸡于门。魏晋时期,鸡成了门画中辟邪镇妖之物。南朝宗檩撰《荆楚岁时记》也载有“正月一日……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此习俗流传下来,使在门楣上贴鸡成为四川成都一带春节的习俗。过去在桃花坞年画中也有“鸡王镇宅”的年画,图案上是一只大公鸡口衔毒虫。
斗鸡在我国历史上久盛不衰,曾被人们作为消遣和夸豪斗胜的手段,这从考古出土的汉代石刻和画像砖上可见形象逼真的斗鸡图。《战国策·齐策》最早记载我国先秦时期的斗鸡娱乐:“临淄之中七万户……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斗鸡的风气在唐代很盛行,尤其是特权阶层的人物———宠信宦官、王孙公子。斗鸡以后又推广到军中,用以激励战士的勇气,提高兵卒的斗志,当年日本遣使来朝,曾把斗鸡的见闻介绍回国,日本也仿效一时。以后又传向老挝、越南、菲律宾等国。如今国内和世界各地还有斗鸡。
老挝和越南( 1968年)、菲律宾( 1997)等国都曾发行过斗鸡邮票;古巴1981年 5月 25日发行的《斗鸡》邮票的 是一只昂首好斗的斗鸡。菲律宾 1997年 12月 18日发行了《斗鸡》邮票,全套 8枚(两个四方连)和 2枚小型张,邮票描绘斗鸡用的鸡,小型张描绘两鸡相斗的场面。雄鸡作为善斗的勇士,它的气魄和英姿,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赏识,常以雄鸡作为诗、画创作的素材。例如,《诗经·风雨》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后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被引申为形容在风雨飘摇、动乱黑暗的年代,有正义感的君子还是坚持操守,勇敢地为理想而斗争。画家徐悲鸿曾创作《雨中鸡鸣》,朱宣咸创作中国画《金鸡赛菊》、《丝瓜小鸡》、《鸡》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以鸡为题材的美术作品。
在中国古代,没有报时的钟表,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以天亮作为一天工作的开始,而何时天亮却是由公鸡报晓来决定,人们信赖公鸡,是因为公鸡有信德,而雄鸡报时从不会报错,古人说这是“守夜不失时”,是信德的表现。俗话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按今人的话说,就是鸡有勤奋、准确、守纪律、不误时、认真负责的好品德。晋代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鼓舞着人们的斗志,竟被誉为“人之楷模”。现代人们赞美鸡,主要是赞美鸡的武勇之德和守时报晓之信德。例如,我国发行的生肖邮票《辛酉年》( T.58),原画是画家张汀创作的,他采用夸张和浪漫的手法,描绘出一只五彩缤纷、英姿勃勃的花公鸡。它引颈昂首、振奋抖扬、雄视而立,是一位勇士,是一位英雄,又是时间前进的响亮号角!我国各地启用的纪念邮戳也大多以昂首挺胸的“金鸡报晓”为主图。欧洲有的国家还习惯以雄鸡图案作为风向标,多哥 1973年发行的《国际气象组织成立 100周年》纪念邮票即以鸡为主图。
文化博物馆
2009年10月26日下午,应邀出席根亲文化节并参加“品味亲情——固始优质农产品开发合作战略研讨会”的嘉宾到“中国鸡文化博物馆”参观,这标志着中国首个“鸡文化博物馆”我县建成并对外开放。
油画我国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有关鸡的文化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认真总结和传播各种鸡文化现象,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作为全国最大的地方优质鸡繁育供种企业的三高公司在固始鸡生态养殖园内辟建了这座 “中国鸡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分3个展厅,通过展板、文物、标本、实物、书画作品等形式,全面展示了家鸡的品种形成,养鸡业的发展变迁历史、发展趋势,世界主要鸡种的分布、我国鸡种分布以及主要鸡种的外观特点、性状性能,与鸡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文学、书画、各类工艺品、以及饮食文化等,固始鸡选育与产业化开发的历程、成效。
法国鸡文化
在法国住过的人都知道,号称“公鸡之国”的法兰西,鸡并非“贵族”,鸡肉差不多是肉类中最便宜的一种。但有趣的是,在不少法国传统家庭,尤其在乡村的大家庭里,吃鸡是件郑重其事的事,不但要特意放在周末吃,而且最好全家一起吃。其中的原因要追溯到16世纪赫赫有名的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他原本是法国南部一个又小又穷的邦国君主,靠着文韬武略当上法国国王。上任时法国还是一个烂摊子,百姓终年劳作,却连最便宜的鸡肉也吃不起。亨利四世发誓“要让农民们每个周末每家锅里都有一只鸡”。经过多年改革,法国经济好转,普通人的生活真的比以前改善了很多,平时基本能吃到鸡肉了。从那时起,法国人开始把吃鸡的周末当作过节一样。
为纪念亨利四世,现在许多法国南方城市还在出售一种叫“亨利四世”的彩色水果糖,不少传统家庭仍恪守周末吃鸡的传统,“要让农民们每个周末每家锅里都有一只鸡”的名言也写进小学课本,一代代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