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强化理论强化理论的两面性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修正理论。那么你对强化理论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关于什么是强化理论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强化理论的产生发展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行为修正理论或行为矫正理论。斯金纳于1931年获得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并于1943年回到哈佛大学任教,直到1975年退休。1968年曾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章,是第二个获得这种奖章的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是没有尊严和自由的,人们作出某种行为,不做出某种行为,只取决于一个影响因素,那就是行为的后果。他提出了一种“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最早提出强化概念的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指伴随于条件刺激物之后的无条件刺激的呈现,是一个行为前的、自然的、被动的、特定的过程。而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是一种人为操纵,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以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而进行的奖罚过程。
巴甫洛夫等的实验对象的行为是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应答性反应( respondents) ”。而斯金纳的实验对象的行为是有机体自主发出( emitted) 的, 称为“操作性反应( operant) ”。经典条件作用只能用来解释基于应答性行为的学习,斯金纳把这类学习称为“S( 刺激) 类条件作用”。另一种学习模式,即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作用的模式, 则可用来解释基于操作性行为的学习, 他称为“R( 强化) 类条件作用”,并称为“S-R” 心理学理论。
这种理论观点主张对激励进行针对性的刺激,只看员工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突出激励的内容和过程。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其所获刺激的函数。如果这种刺激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他无利,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逝。
强化理论的分类
斯金纳区分了两种强化类型:正强化( positive reinforcement,又称积极强化)和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 又称消极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 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是有机体力图避开的那种刺激。
强化理论的两面性
积极性
1、为预知与控制人类行为提供了一个操作性的角度。
斯金纳之前的心理学理论皆关注于心理现象的内在方面,将心理现象看做一个“暗箱”,都认为心理现象是不可预知或难以预知的。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描述了行为的可操纵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预测和控制有机体的能力。但强化理论试验本身屡次遭到当时与后人的置疑,即使其自己在最后也不得不承认:“新奇的成果, 第一是由于类似的意外, 并不是什么夸张的话, 近来重温五年来的研究结果, 发现许多是由于继电器和真空管的失误而碰到新的发现。”
2、为社会及工作行为的培训、教育以及人类社会化因素的培养形成,提供了心理学理论上的依据。
3、强化理论有助于对人们行为的理解和引导。
因为,一种行为必然会有后果,而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将来是否重复发生。那么,与其对这种行为和后果的关系采取一种碰运气的态度,就不如加以分析和控制,使大家都知道应该有什么后果最好。这并不是对职工进行操纵,而是使职工有一个最好的机会在各种明确规定的备择方案中进行选择。因而,强化理论能被广泛地应用在激励和人的行为的改造上。
缺陷性
强化理论只讨论外部因素或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影响,忽略人的内在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对环境的反作用,否定“失败乃成功之母”的训诫,将磨难不是当做财富而是作为负担来看。而实践也表明:强化理论对某些简单的操作反应, 如在驯化动物、知识学习、儿童行为教育、弱智及在特定的条件下的行为矫正中, 可以得到相当的效果;当应用到常态的成年人行为干涉中, 当人们思维中的对成败因素的主观思维判断、预期期望意识、本能欲望倾向等占了上风时, 强化理论往往便无法适用了。
强化理论将凡有结果的行为,,都归之于强化的作用, 即使找不出直接的强化作用,,也可以用间接的、二级的甚至更高级的、继发性的强化作用来解释,但即使如此其理论往往也难以尽然解释很多心理现象。特别是强化理论认为人们工作行为都是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奖惩措施而学习、训练与社会经验的结果,因而其也就难以解释以下问题:
1、人们某些天生的行为能力,近乎本能的行为都是怎么来的。
2、人们为什么既会有一些对真理的坚持、自我实现、坚守信念、追求公正公平、对科学真理的探求研究等不计代价、百折不挠的行为,又会有一些赌博、吸毒、网瘾等等屡教不改的恶习。
3、有些人在某种状况下会有一些以抑止克服自我心理冲动为特征的、计较得失的、非习惯性的,甚至违背其日常性格行为特点的纯理智性的行为,而相反另有一些人会有一些不计利害得失的、具有性格色彩的非理智性行为的原因。在我们肯定了理智行为和非理智行为这两种相互矛盾状况不可能都是强化的结果前提下,那么到底理智性的行为和非理智性的行为那一个才是强化的结果呢。
看过“强化理论的两面性”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