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特点
什么是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特点
国际市场是商品交换在空间范围上扩展的产物,那么你对国际市场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关于什么是国际市场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国际市场的含义
国际市场(International markets)细分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即宏观细分与微观细分。
宏观细分是要决定在世界市场上应选择哪个国家或地区作为你进入的市场。这就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整个世界市场划分为若干子市场,每一个子市场具有基本相同的营销环境,企业可以选择某一组或某几个国家作为目标市场。国际市场宏观细分的标准有地理标准、经济标准、文化标准和组合法。
微观细分类似于国内市场细分,即当企业决定进入某一海外市场后,它会发现当地市场顾客需求仍有差异,需进一步细分成若干市场,以期选择其中之一或几个子市场为目标市场。消费品市场有地理环境、人口状况、消费者心理购买情况四大标准,工业品市场有地理环境、用户状况、需求特点和购买行为四大标准。
如同对市场的理解一样,国际市场也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它可以被理解为国际产品交换的场所,也可以被理解为国际商品购买者或购买集团的总和,还可以被理解为国际商品交换所反映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现象的总和。这些理解均有其合理性和适用性。但是,当我们把国际市场作为国际营销的环境考虑时,应该把它看作为一个系统,即国际市场是一个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由国际市场主体、客体、载体、媒体等各种要素组成的有结构、有功能的有机统一整体。
国际市场的形成条件
一是大量剩余劳动力,通过相对集中并从事专业化生产。在原始社会狩猎经济时代和封建社会早期自给自足经济时代,不可能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因此不可能形成国际市场。
大量剩余劳动力二是大量的剩余产品。在中国的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手工业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以瓷器生产为例,当时的专业化生产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和熟练化程度。但是,当时的匠籍制度决定了当时的官窑不可能自主生产,因此也不可能出现大量的剩余产品。
三是具备大范围的水陆交通网络,可直达世界各地市场。中国的丝绸生产同时具备了以上两个条件,且具备陆路、水路两种通道,但控制在阿拉伯商人之手,因此,中国的丝绸也无法为自己建立国际市场。
国际市场的类型
(1)按照历史逻辑的演进和国际市场交换关系所涉及的空间范围大小,国际市场可以细分为外国市场、国际区域市场和世界市场等三个不同的层面。其中,外国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范围突破国别的界限,与某个外国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构成的市场,通常,外国市场即指国别市场,如美国市场、日本市场等;国际区域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进一步扩大,由若干个国家或地区构成的统一市场,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世界市场是指全球的统一市场,是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国家或地区之间,在国际分工基础上交换商品、交换劳务和进行资源配置的所形成的统一体。按照地区划分,可以分为欧洲市场、北美市场、亚洲市场、非洲市场、拉丁美洲市场和大洋洲市场。
(2)按照不同类型的国家划分,可以分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发展中国家市场和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等。
(3)按照经济集团划分,可以分为欧洲联盟市场、中美洲市场、东南亚联盟市场、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市场、阿拉伯共同市场等。
(4)按照商品构成情况划分,可以分为工业制成品市场、半制成品市场和初级产品市场。工业制成品市场又可分为机械产品市场、电子产品市场、纺织品市场等。
(5)按照交易对象划分,可以分为商品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
(6)按照垄断程度划分,又可以分为垄断性市场、半垄断性市场和非垄断性市场等。
国际市场的特点
市场不断扩大
(1)国际市场地理范围的扩大,突出表现于殖民地范围的迅速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萌芽时期,殖民地范围主要局限于“新大陆”(美洲)、非洲沿海和东南亚的某些岛屿。在国际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期,殖民地范围已扩胶到包括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在内的全球。在萌芽期,殖民者的势力主要集中于交通要道、港口和沿海;在形成和发展期,殖民者通过内河航运和铁路运输,其触角不断向内陆和边远地区延伸。在亚洲,英国殖民者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在近100年的时间里,通过征战和阴谋,将印度境内600多个公国逐一征服,使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自16世纪末入侵印度尼西亚后,到19世纪60年代,已将爪哇、马鲁古群岛、苏门答腊岛占领,把印度尼西亚变成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本万利的咖啡、胡椒、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园。据统计,1750耀1759年,东印度公司平均每年汇回荷兰的款项达250万盾;1770耀1779年增加到400万盾。在中国,通过1839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和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美、俄等列强逼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先后从腐败的清政府手中攫取了大量的战争赔款和片面的最惠国待遇。仅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通过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就获得了2100万银两的战争赔款,强占中国的领土香港,迫使清政府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并获得了建立租界、协定关税权、领事裁判权和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在非洲,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列强一方面继续从事血腥的奴隶贸易;另一方面从沿海向非洲的内陆不断渗透。在北部非洲,埃及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先后沦为法国、英国的殖民地,尼罗河三角洲成了英国的产棉区。1834年,法国武装占领阿尔及利亚,宣布它为“法国属地”,并使它成为法国的葡萄园和蔬菜地。在南非,荷兰和英国开展了开普敦殖民地的争夺活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一由荷兰殖民者经营了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地被英国夺取,并对当地土著居民采取屠杀、驱逐和奴化政策。在西部非洲,尼日尔河三角洲成了英、法棕榈油和棉花种植园。在东部非洲,欧洲殖民者继续从事残酷的贩奴勾当,并在19世纪的上半期达到了全盛期。从莫桑比克运往美洲的奴隶,19世纪初每年1.5万人,19世纪30耀40年代则达到2.5万人。由于非洲大陆极其辽阔,欧洲殖民者所占领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为此,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开展了对非洲大陆的探险活动。据统计,1791耀1850年的60年间,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探险共24次;1851耀1860年的10年间就增加到27次,1861耀1870年的10年间则达到了29次,显示了日益强烈的侵占整个非洲大陆的欲望。
在北美,18世纪中叶,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取了对加拿大殖民地的控制权,为加强对这里工业品的销售和原料的掠夺,英国殖民者加紧了运河的开凿和铁路的修筑,并使当地的渔业、木材、皮毛贸易和小麦种植等殖民地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大洋洲,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开始向澳大利亚广袤的大陆大举移民,使澳大利亚殖民地由犯人流放地向自由移民方向发展。19世纪20年代,工业革命中的第一大产业纺织业对羊毛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促使了澳大利亚养羊业的迅速发展。1820到1850年,澳大利亚羊毛出口值从200万英镑猛增到4000万英镑,英国的羊毛进口中,澳大利亚的羊毛占了一半。在澳大利亚的绵羊迅速增加时,当地土著居民的数量却急剧减少。1804年,塔斯马尼亚岛上的土著居民估计有3000到7000人,到1830年仅剩余300人左右。在新西兰,1840年,英国殖民者赶走其他资本主义列强,独占了这块富饶的土地,并将之变成了英国的工业原料和粮食的供应基地。
(2)国际市场交易商品数量的扩大。国际市场的萌芽时期,交易的商品主要是西欧的手工业品、殖民地的奴隶,贵重金属(黄金,白银)和香料;在国际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期,除了血腥的奴隶贸易继续延续外,主要围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的需要,对殖民地输出工业品,对宗主国输入矿石、羊毛、棉花以及小麦、咖啡、葡萄等农产品。同时,英、法、美、德等西方列强为了加强对殖民地的长期占领和纵深掠夺,对殖民地加强了机器设备辅出和资本输出。
(3)从事对国际市场掠夺的国家的数目扩大。国际市场的萌芽时期,从事国际市场掠夺的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家;国际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期,从事国际市场掠夺的除了老牌国家外,还增加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俄国等。在这些资本主义列强中,英国由于完成了工业革命,实力最为雄厚,在国际市场的争夺中,处于垄断地位。同时,美、法、德等后起之秀不断跟进,国际市场的竞争隐含着日益加剧的矛盾和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
看过“国际市场的特点”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