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知识大全 > 知识百科 > 百科知识 > 什么是国际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什么是国际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时间: 谢君787 分享

什么是国际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经济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和全球利益的均衡化的经济联系。那么你对国际经济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关于什么是国际经济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国际经济的当前形势

  经济全球化经过调整后,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依存性不断上升。全球资本与生产技术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带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2004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呈现以下七个特点。

  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

  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近4%的增速。美国经济稳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额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标不及北欧,次贷危机使美经济优势不断被侵蚀和分解,其负面影响还在扩大。主要西方国家面临工业化以来最强烈的外部竞争。欧亚大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舞台。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欧亚大陆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2%,累积财富总量是美国的一倍,2006年“新欧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时,占世界人80%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30%。

  2.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

  经济金融化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 巨额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和投机,不仅给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很大损害,发达国家也难独善其身。据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全球金融业的核心资产总额已达140万亿美元。资本市场进一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体。银行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资产进一步向发达国家集中。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平均跃升至330%。“经济金融化”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全球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

  3.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未来10年,发展中国家将有7亿人口进入全球劳工市场。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资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进一步显现,不均衡的全球增长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经济格局。从总体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使生产要素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从国别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会成本分布严重失衡,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在扩大,输家与赢家的两极分化加剧。资本回报连创新高,劳动回报则越来越低,导致国家间不平等。发达国家主导当前的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国际分工体系,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3/4,经济总量只占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脱贫。在北方阵营,美欧日是国际经济三大支柱,但由于美国奉行经济单边主义,企图垄断国际经济决策,三方经济利益摩擦时有发生。南方阵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诉求和利益关注点发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现象明显,南南合作呈现高度复杂性。

  4. 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具体,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东亚、拉美、独联体国家经济全面提速,非洲、中东地区国家经济开始起飞,这些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明显下降,对自身能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强化,一些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金砖四国”、“新钻11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继续引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为未来最为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影响全球化的发展。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引资、外汇储备和股市总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跃升四个位次。亚洲国家对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从1993年的25.5%减少到如今的16.5%。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持续增大。发展中国家相互投资迅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亚洲内部以及亚洲对非洲的投资。如今,世界外汇储备总额高达5.4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发展中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开始将部分外汇储备以“主权财富基金”的形式对外投资,金额可能高达1.5万亿美元,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和跨国并购,有关动向将对国际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5. 南北国家有关发展模式的交融与交叉增多,经济领域多边协调渐成趋势,新兴大国加速崛起,经济力量加速“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利用,南北关系呈繁芜交织状态。俄罗斯迅速复兴和印度加快振兴,打破了冷战后中国一枝独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兴大国崛起的第一梯队。一批发展中国家迈入或走近经济次大国行列,对维护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及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双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增。“G8(八国集团)+5”成为促进南北对话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国集团)涵盖当前世界上最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南北”代表性,在协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等的立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拿大倡议在G20框架内成立“全球首脑论坛”,进一步反映出国际社会加强多边对话协调的趋势。

  6. 各种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跨国投资重趋活跃,自贸区谈判方兴未艾,通过自贸协定等形式,新兴力量与传统大国结成经济联盟成为时尚。

  区域经济合作既是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也是有关国家以区域发展为依托,为减缓经济全球化无序冲击而采取的合理选择。区域经济合作、区域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并行不悖。这种总体上良性的经贸互动推动了政治上的良性发展,大国重启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东亚、拉美、非洲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合作势头加强,成为联系不同地区之间合作网络的重要纽带。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国合作框架,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拉美,拉美与中东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均试图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的模式加快区域集团建设,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谋求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美国全面推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借东扩之机加快区内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拉美两大经济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共同体宣布加快自由贸易谈判,东亚10+3和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亚洲两个支柱性机制深入发展。未来国际经济关系将逐渐由国家之间的较量和竞争转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角逐,围绕全球经贸政策、金融体制的斗争与协调将主要在经济集团之间展开。

  7. 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对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一些资源大国特别是油气资源富集的国家把握了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良机,不仅从中获取巨额收益,同时提升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委内瑞拉和阿联酋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中平均前移了三个位次。一些石油生产国加强了对国内石油资源的控制,减少了发达国家对其石油资源的掌控。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国将能源作为国际斗争的主要筹码,公开向美“叫板”。美国控制着中亚、中东、西非和北美的世界近70%的石油资源。全球能源战略格局明显向美倾斜,但在世界能源市场格局方面,俄罗斯影响举足轻重,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战略影响不可低估。日本努力稳定传统石油来源,并积极拓展新渠道。欧盟等国积极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并寻求能源合作。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和繁荣,各方对能源的依赖将与日俱增。围绕油气资源、运输管道和市场价格等,美、欧、日等大国还将展开激烈的国际能源争夺战。同时,随着新兴发展中大国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及对能源安全的追求,相关能源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打破了发达国家企业在国际能源产业中的垄断地位。

  2008年,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两个方面的突出变化:

  第一个方面,就是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为标志,引起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美国经济的减速。这方面的问题,还在继续恶化。美国房地产市场还在继续恶化、金融市场动荡不稳、就业的减少失业增加、居民预期收入减少、消费者信心在下降、消费支出增长处于停滞、信贷紧缩,投资者的信心受挫、固定资本形成下降,所以次贷危机的影响还在进一步深化。

  第二个方面,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国际市场的石油等初级产品的价格,像矿产品、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引发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一些国家的CPI在持续攀升,2007年美国的CPI上涨了2.9%,一月份上涨了4.4%,其他一些国家,像欧元区、印尼、墨西哥、俄罗斯、南非等国家的CPI都有一个比较大的攀升。2008年1月份,上述这些国家的CPI涨幅还在继续升高。

  另外,以初级产品为主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商品价格还在继续上扬,世界主要生产国家的价格也在持续走高,通货膨胀的预期在升高。其他还有很多变化,但是,这两个方面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国际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影响到中国国内经济的多个方面。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使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增加了新的困难。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有的影响已经显露,并且还会继续显露。比如像原油、谷物、石油、食用植物油、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明显的加大了国内控制通货膨胀压力和威胁,也增加了控制通货膨胀的难度。有些因素在短期内,还没有构成直接和实质性的威胁。比如美国经济减速,虽然减少了外部需求,也使得中国的出口增速和曾经同期相比,出现了比较大的回落。但是,这些因素在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调控目标没有大的冲突。

  具体来说:

  (1)对外贸出口的影响

  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需求增长,进出口贸易恢复,有利于中国外贸出口的增长。 由于强势美元地位改变后,美元可能在一个相对低价区域波动,因此中国的贸易条件仍将相对有利。另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国际贸易的扩大带来较为严重的障碍,中国外贸出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2008年一季度,国外对中国发起11例反倾销、保障措施等调查,涉案金额3.3亿美元,特别是一些国家在特别保障条例下专门针对中国商品设立了一些非关税壁垒,将增加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难度,这种趋势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2)对利用外资的影响

  当前国际直接投资重新趋于活跃,跨国购并仍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方式,中国在此方面已出台了相关的条例,对于吸引国际购并资本将有促进作用。境外股本融资的形势也相对乐观。全球股市在止跌转升后,融资气氛已明显好转。这对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和发行股票融资比较有利。2004年以来,国内多家大型国有企业均有意抓住当前国际资本市场的有利时机,赴境外融资。另外,美元贬值使欧元区和日本的投资商在中国境内采购投资品和雇佣员工的价格降低,这些也将增强中国市场对外商的吸引力。然而,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将吸引国际主流资本的流入,中国利用外资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3)其他方面的影响

  由于美元对主要货币汇价大幅下跌,人民币也面临升值压力。虽然美元继续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但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依然没有消除。美联储连续大幅度下调美元利率,并引发其他国家跟进降息,世界主要经济体利率处于低位,对于中国通过调整人民币利率调控经济运行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可采取的对策

  对于国际市场的变化,中国需要有积极的应对之策。

  从宏观政策上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个是控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势头增长之间的关系;二是扩大内需与保持外需的合理增长之间的关系;三是保持实体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与虚拟经济的健康稳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把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作为首要目标,并且在控制通胀与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当中求得平衡。

  短期政策来看,第一个方面就是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和信贷的合理增长。第二个方面就是要调整理顺务工和务农收入的比价关系,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防止务工收入的过快上涨,导致价格与工资的螺旋式上升,降低劳动力成本所推动的通胀压力。第三方面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的进口,严格控制农产品出口,建立健全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农产品的供给。第四方面是积极开展多边贸易,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保持出口的较快增长和进出口的基本平衡。第五方面就是着力稳定股市和楼市,促进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从长期政策来看,主要就是要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自主创新,提高国家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看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的人还看了:

1.2015中国城市经济增速排名公布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状况

3.2016年经济十大创业人物 创业十大前景行业

4.试论中国经济“新常态”

5.马云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测

6.最全常用经济指标及解释

1610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