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小麦的常识技术
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东地区。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产量几乎全作为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种植小麦的技术,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种植小麦的技术
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蛋糕、面条、油条、油饼、火烧、烧饼、煎饼、水饺、煎饺、包子、混沌、蛋卷、方便面、年糕、意式面食、古斯米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质燃料。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及维生素A等。因品种和环境条件不同,营养成分的差别较大。
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广,自北纬17°~50°,从平原到海拔约4000m的高原(如中国西藏)均有种植。一年生草本,高30~120cm。叶鞘无毛;叶舌膜质,短小;叶片平展,条状披针形,长10~20cm,宽5~10cm。穗状花序圆柱形,直立,长5~10cm,宽约1cm,穗轴每节着生1枚小穗;小穗长约10cm,含3~5小芝,两侧鹾扁,侧面向穗轴,无柄;颖卵形,近革质,中部具脊,顶端延伸成短尖头或芒;外稃扁圆形,顶端无芒或具芒;内稃与外稃近等长,具2脊。颖果卵圆形或矩圆形,顶端具短毛,腹具纵沟,易与稃片分离。花果期7~9月。颖果大,长圆形,顶端有毛,腹面具深纵沟,不与稃片粘合而易脱落。
种植技术
耕作与整地
耕作整地可使耕层松软,土碎地平,干湿适宜,促进小麦苗全苗壮,保证地下部与地上部协调生长,所以是创造高产土壤条件的重要环节。具体方法,因水田、旱地以及不同前作而不同。
稻麦复种的麦田整地由于稻田长期浸水,土壤板结,通透性较差,所以要通过水旱轮作,干湿交替,促进土壤熟化。整地特点是,前作收获较早时,应抓住宜耕期尽早翻耕,以利用初秋的高温晴朗天气,充分炕土晒垡播种前再行浅耕细耙,达到深软细乎,上虚下实;前作为晚稻或杂交稻制种田,由于收播间距很短,应在水稻散籽时即开沟排水,力争薄片晒垡,短期炕田;在不贻误小麦适时播种的前提下,也可浅旋整地,为小麦创造良好的苗床和生长基地。
小旱地小麦的整地要立足于逐年加深耕层,结合增施有机肥,提高保蓄水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复种形式进行整地。即前作收获较早者,如春玉米、高粱、烟草等,收获应首先浅耕灭茬,然后深翻炕土,使残茬腐烂并接纳秋雨,雨后浅耙,减少蒸发;另一类如甘薯,棉花等,收获时间紧迫,如果用常规之法,势必贻误播期,这是西南区小麦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一方面推行在前作后期行间松土保墒,种麦时再耕细整平;另一方面提倡挖薯,平地、施肥、播种等连续作业,保证小麦适时播种。
少耕、免耕与半旱式栽培
1.少耕与免耕所谓少耕、免耕,是与传统的整地而言,减少整地次数,降低整地强度,而对于田湿土粘,耕作困难,又易破坏土壤结构的麦田,免去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耕作,所以这是对小麦整地技术的一个发展和完善。据对稻茬麦免耕研,其增产机理可以归纳如下。
(1)保持良好士壤结构与水分免耕未打乱土层,保持了水稻土原有孔隙,避免湿耕造成的粘闭现象。免耕与翻耕相比,耕层土壤容重分别为1.15~1.20及1.34~1.40,水、气比较协调。
(2)利于提高播种质量 在保证适时播种的前提下,由于田面平整,利于挖窝或开沟点播,贯彻种植规范,避免了粗耕烂种所造成的深籽、丛籽、露籽,达到苗齐,苗匀、苗壮。
(3)根系发达,抗倒力强 土壤结构较好,有利于根系发展和吸水。据多点调查,免耕单株次生根数比翻耕平均多16.0%;灌浆期用32p示踪测定,标记后第8天,脉冲数高出63.01%。
(4)壮苗早发,增产显著 免耕田有较好的土壤生态环境。幼苗出时快,分蘖早,生长优势明显。在各个生育时期,免耕的叶面积指数均高,群体光合能力强,单位面积增产5~20%。
定位研究(4年)以来,对后作水稻未发生不利影响,但长期免耕后与土壤肥力、病虫害的关系如何,尚须继续进行探索。此外,免耕田杂草较多,后期也易脱肥,所以应有适当的配套措施。
2.半旱式栽培 小麦半旱式栽培是水田自然免耕的重要环节。它是在半旱式水稻收获后,利用原垄埂稍加修正后播种小麦。下湿、烂泥田厢宽170~200cm,一般为27~40cm,沟宽33~40cm,沟深27~33cm。用沟中稀泥覆盖稻茬和肥料后,晾晒1~2天后播种,并以干渣粪或细土盖种。小麦生育期间,沟内保持一定水位(前期距厢面12~15cm,后期18cm),以使垄面不干,既有利于小麦生长,又能保证水稻及时栽插,是冬水田利用改良的一条有效途径。
半旱式小麦生产水平,一般可达旱作条件下70~80%以上,个别土壤类型还高于旱作水平,因而在西南三省已推广种植较大面积。其增产原因,除一部分与少耕、免耕相同外,突出作用在于改变了土壤的水热状祝。一方面垄沟把小麦根系深度扩大了10厘米左右,而且垄面通透状况好,又有毛管上升水,水气协调;另一方面垄沟使土体表面积增大,白昼较平作温度高1.2~2.0℃,最大可达4℃,夜间比平作降低0.3~0.7℃,土壤受光面积增加约200~400㎡/亩。在良好的水,热、气条件下,促进了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提高了土壤供肥能力。
由于半旱式栽培供肥能力较强,前期应适当控氮,以免增多无效分蘖,但后期容易脱肥,所以应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补施氮、磷肥。此外,半旱式栽培的起垄作埂,播种施肥等花工较多,需要提高机械化程度和其他配套技术,进而提高此类中低产田的小麦生产水平。
高产技术
一、注意选择高肥水地块。高产优质小麦品种要求土壤养分必须全面、充足,才能满足其高产栽培的需要,所以宜选择地力高、水浇条件好的地块,要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二、注意适期晚播,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基本苗。要防止播量过大,造成后期管理被动。
三、注意防止倒伏重施起身拔节推广的优质小麦品种,有的不抗倒伏,特别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在返青至拔节前须进行一次化控处理,可喷施多效唑或麦业丰。要重施起身拔节肥,控制多余下落穗的形成,促进穗大粒多。
四、注意浇好灌浆水,麦黄水,喷施叶面肥,防止早衰。浇好灌浆水,对于增粒重,预防干热风有重要作用。天气干旱,运用麦黄水,有利于下茬套种,防止早衰。在5月上中旬,结合防治病虫害,喷2~3次叶面肥,如0.2%~0.3%磷酸二氢钾,能减轻干热风危害,增产效果明显。
五、注意防治病虫害。一般说优质小麦更易遭受病虫害,如小麦纹枯病、白粉病,蚜虫比常规品种发生早且重。应根据预测预报,及早防治。
抗旱增产
深浅轮耕,以土蓄水。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透水性,加大蓄水量,并能促进根系下扎和扩大根系吸收范围,提高水肥利用率。但深耕一定要因地因时制宜,一般在整地早、降水多、墒情足的年份宜深耕,耕深22—25厘米,耕后接着耙实、耧平;耕后少雨干旱,往往会因土壤不实而严重失墒。实践证明,旱地小麦在3—4年时间里,遇足墒深耕一年,以后浅耕2—3年,既能达到深耕改土的目的,又增加了沉土保墒的机会,是旱麦增产的重要措施。
小麦增施肥料,以肥调水。旱地麦田要尽量多施有机肥,配方施足无机肥,尤其要施足磷肥,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蓄水保肥能力和水分的利用率。一般地块,每亩可施有机肥2500—3000千克,碳铵和过磷酸钙各50千克,并酌情配施适量钾肥和微肥;如果地力差,可在三四年内连续亩施标准氮肥40—60千克,磷肥50—100千克。旱地高产麦田,可采取“一炮轰”的施肥方法,即将全部肥料结合整地一次性施入土壤作基肥,其中氮肥要适当深施,磷肥浅施,以利培育冬前壮苗。
采用镇压,减少水分蒸发。在小麦单棱期进行镇压可增加单株次生根数,提高植株的吸水能力,破坏地表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
看了“种植小麦的常识技术”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