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北方种植的中药材
现在有很多的中药材开始在北方大量种植,那么大家知道适应北方种植的中药材有什么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适应北方种植的中药材,一起来看看。
适应北方种植的中药材
(一)关防风
关防风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根茎,有解表发汗、祛风除湿的作用。主治风寒感冒、头痛无汗、偏头痛、关节疼痛、破伤风等症。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上为常用大宗药材,是任何其他品种不可代替的,多年来价格始终居高不下。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地区所产的货,品质优良,药效充足,在全国各地药材市场首屈一指,独领风骚,防风亩用种2.5-3公斤,生长2-3年采收,亩产250-350公斤,黑龙江省多年生的关防风价更高。目前野生关防风75-95元/公斤,紧缺而畅销。
(二)北沙参
北沙参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根,有清肺火益肺阴、消肿排浓的作用。为常用药材,还是食用保健品。
北沙参喜欢沙质或半沙质土壤,肥沃的土地使它的产量能明显提高, 北沙参种植简单,当年可收,一般亩产350-450公斤亩效益高,药市长期大量收购,销路不愁。适合北方种植发展,后市看好。
(三)水飞蓟
中药材水飞蓟是治疗癌症和肝病的良药,国际市场上行情自05年以来一直走高,需求量大增。水飞蓟前期最怕旱,春季要应当适时浇水,否则抽蕾高度不够,在水飞蓟开花时候,可饲养蜜蜂促进授粉,增强籽粒成熟度。水飞蓟的前期生长主要是靠“水”,在供水充足的情况下,化肥完全不需要。水飞蓟抽葶后极为耐旱,其叶片可自行调节。根据目前天气变暖等因素,水飞蓟只适合在黑龙江省东部和北部种植。
(四)牛夕
牛夕也叫牛膝,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药用根茎,有消肿散淤、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在临床治疗中,生用散淤血、消痈肿、治淋病、尿血、经闭、难产、胞衣不下、产后淤血腹痛、跌打损伤等,熟用补肝肾强筋骨,治腰膝骨痛、四肢拘挛等症,在中医药界使用量很大,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上为大品种常规大宗药材,今年在全国中药材市场的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走势畅快。2011年后市孕育商机。
牛夕适应性很强,一般土壤都能生长,种植时间从5月到7月都可,采用原种一代种子,其产品品质正确、色泽光亮、药效充足,比二三代种子高产,无病虫害。种植简单,管理省事,采收容易。播种可以用专用中药材播种机,速度快,效率高。收获可以用拖拉机耕翻,适合规模作业。牛夕种子亩投资几十元,当年亩产300-350公斤,高产者450公斤,质量更好价格更高。各地市场都大量收购,数量不限,销路畅通。
(五)桔梗
桔梗多年野生于全国各地的山区、丘陵地带及草原、荒地等,是中药材市场上的常规品种,日常生活中有吃桔梗菜的习惯,用量很大,对治疗感冒咳嗽、咽喉肿痛、肺痛吐脓、痢疾腹痛等疾病有独到之处。
家种桔梗分秋播、上冻前播和春播,干旱地区可在雨季播种。种植桔梗与种植胡萝卜、白菜、油菜类似,没有什么高技术难度,是投资少效益高的种植好项目。
(六)黄芪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根茎,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和利尿的作用。对治疗一切虚症有显著的补益功能。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上为常用大宗品种,不仅是治病救人的中药材,也是新兴的保健品之一,经常食用一些会使身体健康,更能显示出阳刚之美,民间称“小人参”。 在东北及内蒙地区生长一年就可采收鲜黄芪出口,市场销路不愁。黄芪属大宗药材之一,每年的出口量和内销量均很大,虽然价格有所波动,但总体来看,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按现行价每公斤10-12元计算,每亩地可收入2500-3000元。
(七)白芷
白芷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根茎,有祛风发汗止痛的作用。在全国各地都能生长,在药材市场上销量很大,时又是不可缺少的主要调料以松散的土壤为好,要有相当的水利条件。白芷目前采取大畦种植,播种方法很简单,它分冬播、秋播和春播,以春播和秋播为主,春播在清明至立夏节前,秋播在白露节后,冬播在上冻前,亩用种子2公斤。播种后浇一次水即可出苗。连续几年价格低廉,药农少种,市场货源减少,库存开始薄弱,多商积极吸纳看好后市,白芷已东山再起。
北方种植黄芪的方法
一、选地、整地
黄芪是深根性植物,栽培地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地势高燥、向阳,海拔600米以上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土壤,平地、山坡地均可种植。地下水位高,土壤湿度大,土质粘紧,低洼易涝的粘土或土质瘠薄的砂砾土,均不宜种植黄芪。
选好地后要认真整地,深耕改土,并结合整地亩施农家肥2500-3000千克,过磷酸钙25-30千克,饼肥100千克。实践证明,深耕能加厚活土层,熟化土壤,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加速有机养分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利于根系生长。同时,深耕结合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是夺取黄芪高产的有效措施。
整地以秋季翻地为好,一般深耕50厘米左右。整后要及时耙耱,清除田间杂草,石砾及残留物,打碎坷垃,做到地平土细。栽种前再翻耙两遍,整平耙细后作高畦或垄,畦高25厘米,宽1.2米,沟宽40厘米,畦面整成龟背状,四周开好排水沟。高畦栽培不但加厚和疏松耕作层,排水良好,而且吸热散热快,昼夜温差大,利于黄芪根部发育及营养物质积累。
二、繁殖技术
黄芪既可用种子繁殖,也可用根头繁殖,但根头繁殖形成的黄芪无明显的主根,侧根多,根细,质量差,而且繁殖材料有限,故生产上一般不采用。下面主要介绍黄芪种子繁殖方法。
1、种子特性:黄芪种子具有硬实性,硬实率一般在40%-80%,播种后出苗率低,播前必须进行种子处理,打破种子的不透气性,提高播种出苗率。
2、精选种子:黄芪播种用种子宜选择三年生以上的植株所结的种子为好。要求选用品种纯正、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优良单株作母株。在秋天果荚下垂且黄熟,种子变褐时立即采收,随熟随采。果荚采回后脱粒晒干贮存,播种前经水选和风选,除去杂质、瘪粒和虫蛀的种子,选择颗粒饱满、褐色有光泽的种子用于生产。
3、种子处理:方法有三种,可任选一种。(1)水温变换浸种:在播种前几天,白天用40℃温水浸泡,晚上再换冷水,连续处理三个昼夜,捞出后装入瓦罐内,上用湿布盖住放在温暖的地方催芽,3—4天便能发芽,即可播种。也可将种子放在沸水中急速搅拌一分钟,立即倒入冷水中,水温准却至40℃,再浸泡2小时,将水倒出,加盖湿麻袋闷12小时,待种子膨胀或外皮破裂时播种。(2)机械损伤:按1份细河砂与2份种子均匀混合,放在中等大小的碾子上,铺3—4厘米厚,碾至种皮起毛刺时为止。碾好后筛取种子,在20℃温水中浸泡一天,堆沤在温暖的地方,5天左右发芽,即可播种。注意勿使种子碾搓过度,否则会使胚受伤,种子易受病菌侵染,播后烂种多,出苗率不高。(3)硫酸处理:对老熟硬实的种子,可用70—80%的硫酸溶液浸泡3—5分钟,取出后迅速置流水中冲洗半小时,或用清水多次洗净种子上残余硫酸,稍干即可播种,发芽率可达90%以上。
4、播种:播种要抢墒播种,墒情不好的要浇好底墒水。
(1)播种时期:黄芪可在春、夏、秋三季播种。根据黄芪的生长发育特点,春播在“清明”前后进行,最迟不晚于“谷雨”,保持土壤湿润,15天左右即可出苗;夏播6—7月进行,播后7—8天即可出苗;秋播一般在“白露”前后进行。各地气候条件不同播种时间有差别,应灵活掌握。如南方气温高,秋播在9月播种,冬前出苗;北方气温低,幼苗抵抗力差,易受冻害,秋播宜在冻前播种,翌春出苗。风沙干旱地区,春、秋播难保全苗,且春季出苗时易招致害虫为害,因而采用夏季6—7月播种,则出苗整齐,幼苗生长健壮。
(2)播种方式:分直播与育苗移栽两种方式,直播具有田间管理方便的优点,当前生产上采用较多。但此法用种量大,生长不整齐,影响商品质量和采挖。育苗移栽可以节约用地,移栽后植株生长健壮,根茎生长整齐,便于收获,而且商品质量好,产量高,近年在生产上应用逐渐增多。①直播:一般采用穴播或条播,也可撒播。穴播的在起好的种植地畦面上按行株距33厘米×27厘米开浅穴,每穴播入种子4—5粒,覆土厚2厘米,亩用种量1—1.5千克;条播的在畦面按行距45厘米开横沟,沟深3厘米,播种时将种子与草木灰、人粪尿拌匀后,均匀撒入沟内,播后覆盖细土1—2厘米,稍加压实,亩用种量2千克左右。②育苗移栽:按行距20—25厘米在育苗地畦面上开横沟,沟深3厘米,播幅10厘米,将种子与草木灰拌匀后均匀播入沟内,覆土厚2厘米,稍加镇压,浇透水,畦上盖草保温保湿。气温在14—15℃,湿度适宜时,10天左右即可出苗,亩用种量10—15千克。春季育苗时,为提温保墒,最好用小弓棚覆膜进行育苗,气温低时可加盖草帘保温。夏季育苗在幼苗出土后为防止日晒及保持苗床湿度,须架设棚帘或用黑网进行遮荫,荫蔽度以50%左右为好。阴雨天及夜间,需将荫帘揭去,使幼苗接受露水。
幼苗出土后,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适时拔除过密和瘦弱的幼苗。当苗长至13—15厘米,根长15厘米时即可移栽。移栽前最好将大小苗分开,以防止大苗欺小苗,然后按行距20—24厘米,株距12厘米开穴,每穴栽苗1—2株,主根受伤后易形成鸡爪芪,影响商品质量。栽时要整根挖出、勿伤根,使根部自然展开,不宜弯曲,回土压实。移栽宜在阴天或晴天的午后和傍晚进行,雨后移栽成活率较高。幼苗移栽或定植后,应立即灌水或喷水,以利成活。一般每亩栽苗2万株左右。
三、田间管理
1、间苗、定苗、补苗:
无论是直播或育苗,苗出齐后,都要进行行间定苗。间苗要早,以免植株拥挤互相遮荫,争肥夺水。黄芪一般间苗2—3次,第一次在苗高6厘米时进行,第二次在苗高10—12厘米时进行,然后进行定苗。穴播的每穴留苗3—4株,条播的每隔10—12厘米留壮苗1株,育苗每2—3厘米留苗1株(可将间出的大苗移栽,让小苗继续生长),剔除弱苗、小苗、病苗,留壮苗。定苗时,若有缺苗,应进行补植,补苗需在阴天或晴天的午后或傍晚进行,用苗可事先培育或从间下苗中选用。栽后注意浇水。补植之苗多分枝,故缺苗过多时,最好用催过芽的种子重新播种。
黄芪以根入药,其产量由单株根重和单位面积上植株数量两个因素构成。近几年栽培实践表明,适当密植可以增加叶面积指数,能适当提高黄芪产量,但根重有所下降,黄芪品质有所降低,综合考虑,黄芪亩种植密度应以1.8万—2万株左右为宜。肥水条件好,土壤肥沃,养分充足的可适当密植;肥水条件差,养分不足的应稀一些。
2、中耕除草:
黄芪幼苗生长缓慢,出苗后往往草苗并长,若不注意,很易造成草荒,因此应及时除草。除草一般结合中耕进行。中耕可疏松土壤,切断土壤毛细管,防止水分蒸发,起到防旱保墒的作用。大雨和久雨之后,中耕又起到散墒除涝的作用。民俗“锄头有水”、“锄头有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耕一般每年进行3—4次。苗高5厘米左右时结合间苗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苗高7—8厘米时进行第二次中耕;定苗后进行第三次中耕,以后视田间杂草情况进行。第二年以后于4月、6月、9月各中耕一次。中耕深度一般按苗期浅,成株深,苗旁浅,行中深的原则进行,做到不伤苗,不埋苗,不伤根,不留草。锄细、锄匀,不漏锄。
3、追肥:
黄芪喜肥。除了施足基肥,为了满足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提高产量,在生长第一、二年,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肥3次。第一次追肥结合第二次中耕除草进行,要轻施和偏施,小苗多施,大苗少施,以促小苗赶大苗,变弱苗为壮苗,达到苗齐、苗匀、苗壮的目的。一般亩施人粪尿1000千克或用硫酸铵15千克兑水浇施。第二次结合第三次中耕除草进行,每亩用堆肥15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硫酸铵10千克混合均匀后在行间开沟施入,施后覆土。第三次在入冬苗枯后每亩用厩肥2000千克加过磷酸钙50千克、饼肥150千克后混合拌匀施入田间,施后培土防冻。
4、灌溉排水:
黄芪苗期耗水量少,为促进根系下扎,增加根部长度,提高黄芪产量,在足墒播种的情况下,可以不浇水。若底墒不足,天气干旱,应用小水或隔行灌溉,切勿大水漫灌。在结果种熟期,如遇高温干旱,也应及时灌水,促使种子正常成熟,降低硬实率,提高种子质量。雨季土壤湿度过大,会导致根部腐烂,易积水的地块应注意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以利根部正常生长。
5、打顶、摘蕾打顶摘蕾可以打破主茎顶端的生长优势,抑制黄芪株高,控制地上植株生长,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根部生长,提高黄芪产量,是黄芪高产栽培的一项重要内容,据生产调查,一般可增产15.4%左右。
摘蕾一般于6月中旬出现花蕾时,将其摘除,通常每年摘蕾3—4次。打顶则要“适时”,打顶过早,会影响地上部分生长,降低叶面积系数,影响光合作用。降低产量,打顶过晚,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根据黄芪生长发育特点,适时的打顶时间宜在7月下旬。
6、越冬期管理:
黄芪是多年生植物,从地上部枯萎,根头越冬芽形成到第二年返青前需要经历180—190天左右,搞好这一阶段的管理工作对黄芪第二年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生产上要采取必要措施,做好黄芪的越冬管理工作。
(1)清理田园:冬前黄芪地上部枯萎后,要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并集中烧毁或堆沤,消灭越冬病虫源,减少翌年病虫害的发生。
(2)施肥培土:冬季枯苗后,每亩用腐熟厩肥2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饼肥150千克混合拌匀后平铺在根头上,再深挖理通沟道,将沟泥覆盖于肥料上,以防止根部受冻。
(3)灌水防冻:因水的比热较大,灌水可提高土壤的热容量,有一定的防冻作用。灌水宜在立冬前一次灌透。
7、适时采收:
黄芪长到第3年便可以收获。收获过早,黄芪质量差;年久不收,极易黑心或木质化。采收一般在秋季植株枯萎时进行,也可在翌年春季尚未萌发前进行,因此时根生长充足,积累的有效成分含量高,黄芪产量高。采收时要深挖,不要伤根,防止挖断主根,影响药材产量与质量。南方多雨地区,为减少烂根损失,最好当年收获。
适应北方种植的中药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