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的历史渊源及传说
猕猴桃原产于中国南方,猕猴桃的其他学名有:木子、毛木果、藤梨、羊桃、阳桃,还有就是大家比较熟知的奇异果。,其味道被称为凤梨、草莓、香蕉三种果实的混合。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猕猴桃的历史及传说,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猕猴桃的渊源
猕猴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诗经》。唐代南阳人岑参诗云:"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由此知道当时已有人工栽培猕猴桃。又唐代的《本草拾遗》中说:"猕猴桃甘酸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瘫痪不遂、长年白发、痔病等"。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有提到猕猴桃的形、色时是这样描述的:“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唐慎徵在《证类本草》上说:味甘酸,生山谷,藤生著树,叶圆有毛,其果形似鸭鹅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这种酸中泛甜,芳香怡人,营养丰富的果实,竟沉睡了几千年,人类真正了解和利用它也不过百余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一直是猴子的“仙果”美食。
猕猴桃的传说
相传古代,南方林区,野生一种果树,山里人都不识,其树每年8~10月,果实成熟呈椭圆形,果皮有黄褐色绒毛,外貌丑陋,人们认为野果含毒,都蔑视之。有一年,山里人意外地发现,野果成熟时,前一天还亲眼看到野果满树,第二天却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杆,且地上也无野果落下。人们顿感疑惑,心想:这么多野果哪里去了呢?第二年,一等野果成熟,山里人日夜轮流值班,观其究竟。一天夜晚,正是夜深人静之际,在暗淡的月光下,人们发现:一群群老老小小的猴子从四面八方奔跑而来,纷纷往果树上爬,你抢我夺地摘采野果,边吃边摘,一时间把野果抢摘一空。人们纷纷议论:这种不经看的野果,猴子怎么如此爱吃?又到第三年野果成熟时,山里人说,此野果既然猴子能吃,难道我们不能吃吗?于是,大家前去摘了品尝,先剥去了果皮,只见肉色碧青如玉,送进嘴里尝试,竟酸甜可口,非常好吃。随即大家拿了大篮小筐,纷纷摘采,运回家中。山里人将摘来的野果,天天吃,年年吃。数年后,自从吃了野果,原来多生毛病的人不病了,原来身体赢弱不堪的变得强壮起来了,年老体弱者也变得身轻长寿了。于是大家把这种野果视为仙果、珍果。但这种野果没有名字,于是山里人开了个会,专门讨论给野果取名。会上大家凝思苦想却提不出合适的名字,忽然一位老人站起来说,我的建议:①根据这种野果猴子最爱吃;②根据野果的颜色形态极像猴子之容貌;③这种猴子属猕猴类;④这种野果属桃科果类。以此分析,我认为称它为“猕猴桃”比较贴切。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个名字取得好。
其后,一代一代的传下来,所有历代本草书籍,乃至当今国家出版的大型《中药大辞典》,都将“猕猴桃”作为全国统一通用的中药名。
猕猴桃种植条件
猕猴桃栽培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为:年平均温度11.3~16.9℃;极端最高温度不超过42.6℃,极端最低温不低于-15.8℃;初冬无急剧寒流,使气温突然下降到-12℃以下;≥10℃有效积温在4500~5200℃之间;生长期日均温不低于10~12℃,无大风;晚霜期绝对气温不低于-1℃;无霜期160~240天;年日照时数1300~2600小时;自然光照强度42%~45%;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70%以上: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pH5.5~6.8,排水良好的山地森林土,红、黄、棕、黑沙壤或壤土。完全满足这些条件的地方不多,干旱的北方如有灌溉条件,湿润的南方有排灌措施,有大风的地区设有防护林,则也可以栽培。
猕猴桃种植除了考虑自然环境之外,还要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交通、小气候和立地环境条件。一般来说,社会治安良好,投资足,交通便利,土地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方便,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非风口、雹打线等的地块,均为理想园地选址。
看了“猕猴桃的起历史渊源及传说”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