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其它兴趣爱好 > 饮茶 >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

时间: 曾扬892 分享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

  茶的原产地在中国,对于中国人来说,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用品,正如人们常说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华民族认识和利用茶叶的历史源远流长,据《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所说的“荼”是一种野生植物,具有解毒之药性。如果说远古的神农氏尚属传说时代,对其记载不足作为凭信,那么到了2000多年前的汉代,茶作为饮料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则是史实。汉人王褒《童约》载:“烹荼净具,武阳买荼。”据学者研究,“荼”即指茶,“烹荼”即烹茶,而且当时人们饮茶已有讲究。《尔雅》:“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足见汉代对茶在品质上已有所细分,可谓中国茶文化之滥觞。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道教、佛教的兴盛,茶与宗教产生了联系。茶清淡幽香的特性引发人们的联想。在道家看来,茶是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身的好饮品;在佛家眼里,茶又是清心寡欲、借以禅定入静的有效之物。这样,茶已经脱离了作为单纯饮料的物态形式,具有了显著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精神层面的内涵,茶文化已初见端倪。

  对于文人而言,茶的先苦后甘的自然属性,正暗合了士阶层追求理想所走的人生道路,故而这一时期文人饮茶之风兴起,茶成为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竹林七贤”亦时不时地以茶代酒,以表清高。同时,有关茶的诗歌也层出不穷,如杜育的《荈(chuǎn)赋》是专门歌咏茶事的诗赋,它完整地阐述了茶叶的种植生长、采摘时节、烹茶用水、茶具选择、饮茶功效等,奠定了中国古代早期茶文化的基础。从诗赋中不难看出,这时已开唐宋茶道之先声。

  唐代茶文化得以快速发展,陆羽《茶经》不仅对茶的起源、种类、特征、制法、烹煮、茶具、饮茶风俗、名茶产地等作了全面论述,更为重要的是把儒、释、道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创造了中国茶道精神,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茶道文化因陆羽《茶经》而形成的一套崭新的文化体系受到了文人、僧侣乃至皇室贵族的接受和推崇。在陆羽茶道普及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斐汶《茶述》、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广《十六汤品》等茶事、茶道专著。

  唐代茶道的形成亦与禅教的兴起有关。禅宗重视坐禅修行,要求参禅的僧人“跏趺而坐”“过午不食”,并排除所有的杂念,以达到身心一致。而茶则有提神养心之效用,能促进入静专思,摒除杂念,因而成为禅僧首选的饮料,遂有“茶禅一味”之说。于是寺院饮茶之风大盛,形成茶道中的寺院茶礼。寺院内设有“茶堂”“茶寮”,是专供禅僧礼宾、品茗的地方;还设职“茶头”,专司烧水煮茶、礼佛待客。在寺院茶礼中,有着固定的程序、严格的等级,用于不同的场合,形成独特的寺院茶道,并融入寺院生活的仪轨。诗人刘禹锡参拜西山寺时,曾受到过寺僧以茶礼款待。

  唐代文人士大夫更是茶道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如颜真卿、李德裕、刘禹锡、皮日休、白居易等均是茶道中人。诗人白居易就亲自辟茶园,种茶烹茗,乐天安命,并经常举办“茶会”,以茶会友。茶会是当时文人们一种常见的联谊方式,成为文人相互结识,联络感情,切磋茶技的重要场合。在茶会中,这些文人雅士自然免不了品茗吟诗,内容也多以茶事为题。而且常常采用联诗和韵的形式,即由一人开启始端,其余的人按韵联诗。到了晚唐,茶会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出现了品评新茶的“斗新”及音乐歌舞等助兴内容。

  僧人与文人士大夫饮茶之风也悄然吹进深宫,宫廷茶道随之盛行起来,陆羽的师父智积禅师曾被召入宫中为皇帝煮茶。唐朝已有贡茶制度,除州郡所进贡茶外,大历元年(766年)与大历五年,朝廷先后在宜兴和顾渚设置了“贡茶院”,作为专门进奉宫廷御用茶叶的基地。每年新茶下来后,即分批通过驿道,用快马日夜兼程赶在清明节前贡奉到京城。每年宫廷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清明茶宴,参加人员不仅有皇亲国戚、王公大臣,还有外邦使者等。

  宫廷对茶道的重视和喜爱,促进了唐代茶具制作工艺的发展。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据同时出土的《物账碑》记载,这批茶具有“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廿两,盐台一副重十一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等。唐僖宗奉献于法门寺的这批皇家茶具是最高礼遇的佛教茶供养,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宫廷茶道的奢华。这批茶具展示了从烘焙、研磨、过筛、贮藏到烹煮、饮用等制茶工序及饮茶的全过程,且配套完整,自成体系,为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金银茶具,每一件都是完美的艺术精品。

  宋代伴随着都市商业的繁荣,文化艺术异常活跃,茶文化亦步入鼎盛时期。宋代社会各阶层,上自帝王,下至乞丐,无不以饮茶为乐事。时人李觏《盱江集·富国策》云:“……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王安石《临川集·议茶法》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宋太祖赵匡胤更是位嗜茶的主,朝臣们自然纷纷媚上效仿皇帝的喜好,一时间宫廷茶道日盛。朝廷设有专门的事茶机构,掌管宫廷茶事。宫廷用茶有严格的等级,龙茶供皇帝专用,有时皇帝也将其赐予王公大臣,而其他不同等级的茶则按宫廷成员地位高低有所区别。

  宋代文人茶道之盛,更是超越前朝,出现了专门的茶会社团“汤社”。当时的茶道中人大多是著名文人,如徐铉、王禹偁(chēng)、林逋、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梅尧臣等。他们或诗茶唱和,或将琴棋书画这些文人的雅兴融入茶道中,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茶道的兴盛促使了宋代茶学大兴,一批研究茶事的论著纷纷问世,如丁谓《建安茶录》、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赵汝砺《北苑别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以及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等;就连身为皇帝的宋徽宗赵佶亦痴迷于茶事研究,著有《大观茶论》。这些论著无疑对当时茶道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茶道文化在宋代的普及已深入到民间各个阶层,特别是在当时的都市中,茶肆、茶坊林立,茶会此起彼伏。宋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就展现了当时汴京开封茶事的繁荣景象,画卷中除了诸多店铺、摊贩外,茶肆、茶坊错落期间,“茶旗”随风摇曳。甚至到了深夜,还有提壶叫卖者,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载:“至三更天方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

  宋代茶道有“点茶”之法,即将茶饼碾磨成粉,过罗筛细,放于茶盏中直接用沸水冲泡。以此法品评茶叶质量优劣、茶道艺能高下的活动又被称为“斗茶”。宋代“斗茶”的情景我们从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可窥知一二。宋代茶道文化相对唐代而言,在茶叶生产的过程、成品的样式、点茶技艺、茶艺器具、鉴赏标准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远比唐代精细,更注重感官体验和艺术审美。宋代茶点成后,茶色尚白,茶盏尚黑,建窑所产绀黑色茶碗就有兔毫盏、油滴盏、曜变盏等多种,黑色的碗壁映衬着白色的茶汤,这种反差对比强烈的审美情趣极具时代特色。

  到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这些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虽亦好茶,但根植汉宣帝年间 (公元前57年-54年) 蜀人王褒所著 <<僮约>> ,内有"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人口大迁徙,特别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始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 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吴志. 曜传>>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 客的故事。

  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部再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 ,再南朝宋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我国许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北朝以后,所谓士大夫支流,逃避现实,终日清淡,品茶赋诗,茶叶消费更大,茶在江南成为一种"比屋皆饮"和"坐席竟下饮"的普通饮料,这说明在江南客来早已成为一种礼节。

  唐朝一统天下,修文息武,重视农作,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由于国内太平,社会安定,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迅速兴盛起来了,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饮茶的人遍及全国,有的地方,户户饮茶已成习俗.茶叶产地分布长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个区的许多州郡,当时以武夷山茶采制而成的蒸青团茶,极负盛名.中唐以后,全国有七十多州产茶,辖三百四十多县,分布在现今的十四个省.市.自治区.两宋的茶叶生产,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全国茶叶产区又有所扩大,各地精制的名茶繁多,茶叶产量也有增加。

  元朝,茶叶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做茶技术不断提高,讲究制茶功夫,有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茗茶,当时视为珍品,在南方极受欢迎.元时在茶叶生产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机械来制茶叶,据王桢记载,当时有些地区采用了水转连磨,即利用水力带动茶磨和椎具碎茶,显然较宋朝的碾茶又前进了一步。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废止过去某些弊制,在茶业上立诏置贡奉龙团,这一措施对制茶技艺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明代是我国古代制茶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代,它为现代制茶工艺的发展奠立良好基础.明代制茶的发展,首先反映在茶叶制作技术上的进步,元朝茗茶杀青是用蒸青,明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一般都改为炒青,少数地方采用了晒青,并开始注意到茶叶的外型美观,把茶揉成条索.所以后来一般饮茶就不再煎煮,而逐渐改为泡茶了。

  清末,中国大陆茶叶生产已相当的发达,全中国大陆共有十六省(区).六百多个县(市)产茶,面积为1500多方亩,居世界产茶国首位,占世界茶园面积的44%,产量已超过800万担,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总产量的17%.1984年全国出口茶叶280多万担,约占世界茶出口总量的16%.江南栽茶更加普遍.据数据记载,1880年,中国出口茶叶达254万担,1886年最高达到268万担,这是当时中国大陆茶叶出口最好的记载。于游牧生活的民族性格使之对烦琐的茶艺颇不耐烦。茶文化在这种思潮中发生了变化,茶艺趋于简约,返璞归真。直至明代,依然保持了茶艺的简约化。虽然饮茶之风已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但昔日茶道中的诸多程序以及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容已不复存在。明末清初,精细的茶文化一度有些许的回光返照,不过,制茶、烹饮的传统终未回到宋代时的复繁。这一时期,茶的饮用方式已改成流行的“撮泡法”,人们对各种茶品更在乎的是味觉上的享受。与此同时,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也呈现出千姿百态,追求其在视觉上的艺术性。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各地的文化也产生了影响。最先受到影响的是朝鲜、韩国、日本等国,随着佛教的东传,中国茶文化迅速传播到这些国家。特别是在日本,茶文化得到了充分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明清时期,随着中西贸易的频繁,中国的茶叶也与丝绸和瓷器一样,成为外销商品的大宗品类,饮茶之风在西方也逐渐兴起。如今,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汉宣帝年间 (公元前57年-54年) 蜀人王褒所著 <<僮约>> ,内有"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人口大迁徙,特别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始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 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吴志. 曜传>>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 客的故事。

  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部再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 ,再南朝宋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我国许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北朝以后,所谓士大夫支流,逃避现实,终日清淡,品茶赋诗,茶叶消费更大,茶在江南成为一种"比屋皆饮"和"坐席竟下饮"的普通饮料,这说明在江南客来早已成为一种礼节。

  唐朝一统天下,修文息武,重视农作,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由于国内太平,社会安定,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迅速兴盛起来了,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饮茶的人遍及全国,有的地方,户户饮茶已成习俗.茶叶产地分布长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个区的许多州郡,当时以武夷山茶采制而成的蒸青团茶,极负盛名.中唐以后,全国有七十多州产茶,辖三百四十多县,分布在现今的十四个省.市.自治区.两宋的茶叶生产,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全国茶叶产区又有所扩大,各地精制的名茶繁多,茶叶产量也有增加。

  元朝,茶叶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做茶技术不断提高,讲究制茶功夫,有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茗茶,当时视为珍品,在南方极受欢迎.元时在茶叶生产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机械来制茶叶,据王桢记载,当时有些地区采用了水转连磨,即利用水力带动茶磨和椎具碎茶,显然较宋朝的碾茶又前进了一步。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废止过去某些弊制,在茶业上立诏置贡奉龙团,这一措施对制茶技艺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明代是我国古代制茶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代,它为现代制茶工艺的发展奠立良好基础.明代制茶的发展,首先反映在茶叶制作技术上的进步,元朝茗茶杀青是用蒸青,明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一般都改为炒青,少数地方采用了晒青,并开始注意到茶叶的外型美观,把茶揉成条索.所以后来一般饮茶就不再煎煮,而逐渐改为泡茶了。

  清末,中国大陆茶叶生产已相当的发达,全中国大陆共有十六省(区).六百多个县(市)产茶,面积为1500多方亩,居世界产茶国首位,占世界茶园面积的44%,产量已超过800万担,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总产量的17%.1984年全国出口茶叶280多万担,约占世界茶出口总量的16%.江南栽茶更加普遍.据数据记载,1880年,中国出口茶叶达254万担,1886年最高达到268万担,这是当时中国大陆茶叶出口最好的记载。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相关文章:

1.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2.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3.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历程

4.中国不同时期的茶文化历史是怎样的

5.我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6.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历史

7.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31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