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茶文化后感悟的文章
由于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华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学习茶文化后感悟的文章,一起来看看。
学习茶文化后感悟的文章1
习茶小女子七天茶艺班后的学习感悟
茶,是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是炎帝神农氏:“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仙丹妙药;也是茶圣陆羽穷尽毕生精力写出的《茶经》,深感好茶来之不易,对品茶之人要求颇高,提出“精、行、俭、德”为茶人的基本品格要求。从此,茶这一片叶子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
艺,是技艺、是艺术,是由枯燥、乏味的生活日常中演变而来的一种感观盛宴可以触及我们的内心。
茶艺源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从古至今,各个时代必有人以茶为乐,若只是规矩的煮茶喝茶岂不无味?于是聪明又有情调的人们把茶加入艺术,加入艺术自然得先满足人们的感观,需先从视觉入手,那么茶器是最能直观的表现。自商周开始,至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陶瓷器具颜色花样层出不穷,鼎盛时期远销海外,影响深远,几代人的幸苦制作只是为了称托这杯中的茶汤。再说味觉,一杯好茶最讲究的就是水性,古人云:“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正说的是水质的等级之分,山泉水为上,江河水为中,地下井水为下。多少爱茶之人跋山涉水只为取得一壶清冽甘甜的山中之泉,等你拥有了一套精致的茶具,一壶清幽的山泉水就能泡出一壶好茶了吗?不,不是这样的,因为还有对水温的要求,火候的掌握,出汤的时间等等。
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地形多样,气候各异,所以培育出来茶的品种也是多样化的。再加上不同的人们加以茶叶不同的制作工艺,使茶叶对水温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比如:绿茶只需要80度左右的水温,而乌龙茶、红茶、黑茶则必要100度的水才能冲泡出味。当你拥有和掌握以上所有条件时,你更应该深入的了解这泡茶的生长环境、品种和怎样经过各种复杂的制作工艺再加以包装,最后成为你手中的这泡精茶。再由你将对这泡茶的熟知,用熟练的冲泡技巧来赋予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茶,从最早的药用植物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再到上流人士比较身份的一种象征,它从一种地方性的农产品发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性的商品,是一段精彩纷呈的史诗,是一种渊远流长的文化。
这七天在泠然茶道的习茶之旅只是为我开启了通往茶世界的大门,却让我受益良多,只言片语无法表达,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茶亦我,我亦茶,我将努力的去成就一杯好茶。” 感恩!
学习茶文化后感悟的文章2
茶文化学习感悟
昨天在城市名人酒店的一支莲茶府,学习茶文化,收获很大,以前只知道做茶、销茶、品茶,对文化知识极度匮乏,通过学习使我对茶、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认识。
茶在唐宋时代文人中,茶是文人墨客钟爱之物,给予了许多赞美,升华到是清净心灵的圣物,内心交往亲近的载体。是生命艺术的美学,是艺术的境界,是当今再也无法达到高度。现在的社会是浮躁到崩溃边缘,人和人、人和自然,无法从内心公平去对待,我们每天面对的利益,工作、纠葛使我们身心疲惫,给我们烙下了这个时代的深深的烙印,失眠、高血压、忧郁、狂躁等各种浮躁疾病。使我们不能自拔,文化的断代、内心的空虚,心灵的渺茫,更应使我们停下脚步深深反思。真希望穿越时空、回到唐宋时代,感受那是心灵的充实,文人的艺术人性和大师的风范。
学习茶文化后感悟的文章3
学习茶艺课有感
一片看似平凡的叶子,有着不平凡的一生,更给人一种不平凡的感悟,那就是茶。为了提高我校老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女老师贤淑、静雅的气质,为了我校将来长足发展,于2015年10月份我校几位老师报名参加茶艺培训班。从她们的身上,我们貌似看到了一位位美丽的“茶花女”,一位位清雅的茶艺师。茶叶带给她们的感悟与变化,让我们看到茶文化的奥妙,看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再一次让我们为中国人而骄傲。
茶,一片叶子的感悟
周惜珠
按中国汉字的书写方式,茶,是人,处在草木之间。茶,是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也是面对内心的态度。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因茶而生,以茶为伴。他们,叫做茶人,他们也叫中国人!
2015年10月份开始,为以后学校的发展需要,我有幸参加了一个茶艺班。出生在潮汕家庭的我,从小就在茶的陪伴下长大,闲暇时喝功夫茶,生病时妈妈煮的药茶,我认为我对茶已经很了解了,但就在我结束茶艺课程后,就在我看完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后,就在我再一次与茶交上朋友后,感觉心里有很多话想说,但是我又不知从何下笔。茶,既简单,又复杂。茶带给人的一切已不足以用文字表达,我只能说我为自己生长在茶的故乡而骄傲,我为自己能够接触到茶艺而自豪!
茶,历史悠久,内容灿烂多彩,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充实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山出好茶,清泉泡好茶,茶艺并非空洞的玄学,而是生活内涵改善的实质性体现。就在我学习结束后,闻识的茶名从普洱、龙井到凤凰单丛、松萝绿茶,从酥油茶、虫茶到阿萨姆红茶和竹叶青,不下三四十种,由此“茶”从一个字的单词,衍生成为名目繁多的词组,从抽象的树叶,变成了形态各异的绿叶。茶的奥妙以及其精深的内涵,让我无数次陷入沉思……
美丽的茶具
有那么一片叶子,从它破土的那一天就意味着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那就是茶,它是人们与天地的一种沟通方式。从老师那里我认识到中国茶叶四大产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以及江北茶区。一片片的茶树林,是祖宗给我们的财富,是我们纪念祖先的载体,是我们与天地的一种沟通。在我看来,更是一种孝道的传承,一代传一代,有了茶的滋养就像有了祖先的护佑。
茶,也是一段旅程。从茶的产区,到无茶之地,路因茶而生。从对茶的期盼,到创造属于自己的茶,人们在永不停息的脚步中,寻找传统,寻找希望。在路的尽头,有安放我们心灵的家园。广袤的大地,中国人因茶而交融在一起。当学习到黑茶中的藏茶时,老师跟我们说西藏原本不产茶,是人们将四川的茶运过去的,而在茶史上,这种运茶更是数不胜数。原来,为了茶文化的延续,人们可以不辞辛苦从南到北,一步一个脚印,这就是中国人,我们有着一种毅力,一种维护中国文化的使命感,更有一种对老祖宗的敬意。顿时我对于自己在子学这个团队里工作而心存感激。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教学中,教给他们正确的三观以及正确的为人处世,让每个孩子的生命得到提升,真正的绽放他们生命的光彩,为他们自己,为家族,为社会,为中国,为世界!茶,也是这么过来的吧。
茶的传播,在最近的一百多年达到高潮。从亚洲到非洲,茶在所有适宜的土地上,都找了家。茶是包容的,在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手中,茶,呈现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无论在故乡,还是远方。白族的三道茶、藏族的酥油茶、日本的茶粉茶道、马来西亚人的拉奶茶……茶将人的命运连接在一起,众多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而融合是茶的天性。茶与奶,茶与油,茶与药,茶与花,茶是人与自然的融合,是这片土地上生命与生命的融合。就在我了解到这些的时候,我再一次感慨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再一次感慨我国文化宽容的胸怀,这是一种怎样的气魄!同时引起我的反省:我是心量大之人吗?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我能与身边的人事物融为一起吗?茶是一位老师,它的“身教”,更是作为老师的我们必须具备的,从它身上,我的灵魂再次得到提升……感恩您,茶!
通过这次茶艺课,让我感悟最深的莫过于茶如人生,人生如茶。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个年龄的我们没经历过什么,谈人生有点稚嫩,但至少,它让我认识到人生。地区不同,品种不同,加工方法与冲泡方法也不同,就像每个人生下来后生长的环境不一样,接受的教育不一样,但其人生是一样的:苦尽,甘来。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经受高温、揉捻等多种程序,去掉了对身体无益的某些化学物质,经过沉淀才终于有了我们看到的茶,才有了那令人回味无穷的茶汤。看看自己,看看身边的每一个人,谁不是经过了洗礼才有今天的呢?原本的我们幼稚、自大、自私、爱看人毛病、爱怨人,多少次的吃亏,多少次的跌倒,才让我们明白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我们把棱角磨平,只为更好的成长,只为有茶一样的芬芳。当品味到甘、甜、苦、涩、酸等味道各异的茶的时候,我深切地感悟到了人生的苦辣酸甜。茶从入口到咽下的过程就好像一个人生的历程。茶有不同的味道,人生也有各种各样的经历。品茶要用心才能品出味道,人生也要用心经营才能创造出灿烂的人生。不品尝甘苦何以有回甜?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
泡茶,更需一颗安静的心。由静而定,由静而雅。作为一个女子,贤淑、静雅是我们的追求。当我置身茶艺教室时,心是静的,当我看到老师们泡茶时,那是雅的。顿时觉得,人生都在那茶叶的沉浮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整个世界安静得唯有那片叶子的声音。原来,茶可以这么美……
茶的世界,人来人往,有的人找到了人生的归宿,有的人实现了灵魂的救赎,有的人发现了生命的诗意,有的人重建了与祖先的联系,而更多的人把茶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而我,也从茶中得到另一种精神的喜悦,也有了人生的另一种体悟。就像《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里所说的:“它本是一片树叶,最初与人类相遇时,它被当做一味解毒的药方。几千年前,它经由中国人的双手,变为一道可口的饮品。它步入了唐朝诗人的殿堂,它成为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它藏进僧侣的行囊,与佛法一起东渡日本,并在那里上升为一种生活的信仰。它登上大航海时代的货船,与瓷器、丝绸一道,满足着欧洲人对东方古国的想象。它丰富了英国文化中最精致优雅的礼仪,并跟随日不落帝国的脚步在世界各地生根。它走过漫长的旅程,生命历经枯萎、重生、绽放,或许只是为了提醒匆忙行走的人们,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也可以感受到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这是我学习茶艺的心得体会,但茶带给人的远远不止这些……茶,让我思索,给我感悟,让我成长。感恩一切!
学习茶文化后感悟的文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