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茶文化的交流方式
茶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各国茶文化的交流方式,一起来看看。
各国茶文化的交流方式
其一是商品,一度是茶的经济贸易繁荣了中国的古代经济,主要反映在茶向非洲、美洲、欧洲的传播上,这些地方输入输出的一般是大宗茶产品和茶叶栽培技术,文化意识层面上的关注极少。其二茶文化是佛教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而附带实现的,集中体现在对日本茶道的影响上。其三是“官方外交”的结果,从现代意义上可看作是一种“政治示好”,譬如茶传入朝鲜。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国际上宣传和弘扬茶文化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茶博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以茶和茶文化为专题的国家级博物馆,自建馆之初起,便以推广和传承中华茶文化为己任,积极探索普及茶及茶文化的发展之路,以它20余年的用心积累,以“茶之语”诠释博物馆独有的价值表述,通过各种展览、体验和活动把中国茶及其生活和文化价值传播推广到全世界。
1.广泛征集收藏茶主题文物,深化茶文化研究,为弘扬中国茶文化奠定基础
茶,是有故事、有文化的。博物馆收藏有与茶及茶文化相关的茶具、茶书画、茶叶加工器具、茶样、茶叶包装、茶叶税票、茶邮票、茶画、碑贴茶文化碑帖、茶包装广告等近4000余件(套)文物。茶样除六大茶类的样本以及造型各异的再加工茶外,对古代茶样也着力收集,已收藏包括明万历年间的茶叶、清代贡茶、清代“向质卿造”普洱砖茶在内的十多种古代茶样。涵盖广泛、形式多样的茶文物及资料藏品成为博物馆文化传播工作的有力支撑,为弘扬中国茶和茶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为帮助公众理解茶文化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意义,茶文化研究工作深入开展,博物馆研究成果数量剧增,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近年来,出版发行了三十余种书籍,其中中、英文版的茶文化书籍就有《The Art of Tea in China》(《中国茶艺》)、《Old Tea Service Classic》(《中国老茶具典藏图鉴》)、《Illustrated Dictionary of Famous Tea in China 》(《中国名茶图典》)等。还通过成立茶文化课题研究组,加深对茶文化的研究,如目前已成功复原了宋代点茶技艺。宋代点茶与日本茶道有源流关系,通过宋代点茶技艺研究和文人茶会复原,促进了中日茶文化交流。扎实的理论和课题研究,也为博物馆开展茶文化对外交流和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积极延伸茶文化的传播触角,为中国茶文化的世界传播不断努力
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中华茶文化展》,以“茶史钩沉”、“名茶荟萃”、“制茶科技”、“茶具艺术”、“饮茶习俗”、“茶益健康”等为专题,有中英文双语说明,浓缩了源远流长的中华茶文化的精粹,系统而生动地展示了中国茶和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展厅内有多种中、英、日、韩文的茶文化宣传资料供观众免费取阅;在配备专业中、英文讲解员提供讲解服务的同时,展厅内及室外茶树品种园中还设有现代化的语音导览设备,涵盖了中、英、法、日、韩五种语言,帮助来自不同地区、国家的观众克服自助参观茶文化展览时存在的语言障碍;拍摄录制的中、日、英三语的中华茶文化宣传光盘资料也广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
博物馆每年还向社会公众推出特色鲜明的临时展览,临时展览办展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近几年来,博物馆对临时展览进行立体开发,向纵深化、多元化发展。例如,常规性临展项目“中华茶文化展”,除展览之主要载体外,还配合论坛讲座、茶艺表演、品饮体验等内容,将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立体地展现给观众。2003—2011年,成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法国、英国、芬兰、美国、俄罗斯,以及香港、澳门等地推出,其出色的展览效果和独特的展现方式,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极大地推动和提升了世界对中华茶文化的了解,为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友谊的平台。
3.开创体验型培训模式,向国外茶文化爱好者普及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的无穷魅力使得不少外国游客对茶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希望深入了解茶文化。茶博与观众的互动,就从“一杯茶的体验”开始。2009年,博物馆利用自身科研、教育优势,建成学茶中心(茶学堂),以“时尚快乐的有茶生活体验”为关注点,以博物馆馆藏标准十大名茶为体验茶,常年向国内外来宾推出灵活多变的学茶经典课程,实现茶知识的分享体验。包括中国十大名茶品鉴、学茶体验及茶文化研修培训、团队茶文化体验项目等。特别是学茶体验及茶文化研修培训,既有30分钟、60分钟、90分钟的融茶艺与审评指导于一体的中英文体验型培训模式,也有1-5天小班化茶文化体验班和境外茶文化五级研修班,深受海内外茶文化爱好者欢迎。
通过互动式体验,游客对中国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把学到的中华茶艺带回家,进一步宣传了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在信息产业、出版业迅猛发达的今天,“体验”将成为博物馆传播文化的重要形式和独特魅力所在。
4.挖掘茶艺表演项目,带动茶艺培训的发展
茶艺表演,作为茶文化的动态展示形式,是陈列展览内容不可或缺的延伸和补充。自建馆至今,博物馆一直致力于茶艺表演项目研创,不断推陈出新,推出了“西湖茶礼”、“禅茶”、“文士茶”、“台湾、潮汕乌龙茶”、“擂茶”、“九曲红梅”、“宋代点茶”等一系列极具中国特色的茶艺表演,展现了中国各地区风格迥异的饮茶方式,反映了不同民族对茶的理解和诠释。
茶艺表演一经推出,受到公众的极大欢迎,前来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近年来,博物馆参与主办的各类茶艺师培训,其培训学员包括内地20余个省、市及香港、澳门、台湾的学员和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的学员。
5.搭建平台,举办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活动
博物馆坚持每年举行以茶为主题的茶文化盛会,以茶会友,提倡茶德和茶人精神,将茶文化所倡导的和平友好氛围如春风化雨般播撒于人们心中。一年一度的“国际西湖茶会”至今已举办十五届,内容包括不同主题雅集、茶艺表演、茶文化展览、茶文化讲座、茶友活动等丰富多彩的茶事与茶文化活动。每届西湖国际茶会均有来自海内外各界茶文化爱好者前来积极参与,如1998年第五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茶博举行。会议代表超过千人,其中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境外代表到会,还有7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参加了此次盛会。
6.创新茶文化展示媒介,拓展互动交流形式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实现与社会公众沟通交流茶文化的语言,除了研究成果和陈列展示等传统手段外,还存在着网络等新型媒介。传统茶文化展览的传播渠道和时间均受限制,大量茶文化展品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且一些珍贵文物的材质非常脆弱,完全依赖实体展馆展示不太现实,许多外地和外国的茶文化爱好者如果没有机会实地来访,也完全可以依赖网络等方式了解茶文化。
网站的建设是茶博这些年来不断在尝试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一部分。茶博网站是一个大型的茶文化专业网站,中英日三语版。在茶博的网站上,历史、茶文化变得生动起来,国内外观众可以完全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随心所欲地看到自己想看的文物珍品、网上陈列,了解到茶博的近期主要活动、培训信息,还可以通过留言、官方微博等多种方式与博物馆进行直接的沟通交流。
中华茶文化的兴起
初兴阶段。这一阶段是1980年至1989年。主要是普及茶知识,宣传茶与健康的阶段。弘扬茶文化的目的是引导茶消费。
1981-1982年全国茶叶积压,点燃了茶文化宣传的火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茶叶产销一直处在供不应求的状况,每年增产的茶叶优先供应出口,对国内市场采取限量供应。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茶叶生产,号召大力开辟茶园,到改革开放时,全国茶园面积已达100多万公顷,为我国茶叶产量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1981-1982年茶叶生产的增长已远超过出口的需求,因此全国茶叶出现大量积压。为了开拓国内市场,引导消费,当时主管茶叶业务的国家商业部茶叶畜产局组织各地大力开展茶知识宣传,扩大茶叶销售。由茶叶加工处张大为同志、茶叶处于杰同志在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栏目介绍茶的知识,让广大群众了解茶,提倡饮茶中华茶文化的兴起中华茶文化的兴起。这一举动也为茶文化利用大众传媒宣传开了一个好头,接着各地也纷纷开展了饮茶的宣传活动。
此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庄晚芳先生与孔宪乐、唐力新、王加生合编的通俗读物—《饮茶漫话》,1983年被日本的松崎芳郎翻译连载,为茶文化的宣传提供了基本框架。《饮茶漫话》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饮茶知识和茶文化的内容,图文并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趣味性强,是当时全国的第一本茶文化读物,倍受国内外读者欢迎。1982年,庄晚芳教授又倡导在杭州成立“茶人之家”。浙江省茶叶公司茶叶专家陈观沧先生负责筹备工作,“茶人之家”新居于1985年在杭州西子湖畔正式落成,并出版了《茶人之家》刊物(后改版为《茶博览》),也是当时唯一的茶文化刊物,是中华茶文化刚兴起的浪花,对推动茶文化的复兴起了重要作用。
1983年10月,浙江省科协主持,浙江省茶叶学会、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分会、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省分会联合在杭州召开“茶叶与健康、文化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是推动茶叶界与医学界联合研究茶在医药中作用的会议,是对茶与^***健康认识深化、茶的药用价值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利用的一个转折点。吴觉农先生称赞“茶叶与健康、文化学术研讨会是个创举”。
1984年在湖北武汉召开了全国茶叶流通体制改革会议,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的涌动。当年,湖北天门成立了“陆羽研究会”,将中国茶叶史上的先哲正式搬上舞台,昭显中华茶文化的辉煌。1987年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的《吴觉农选集》出版发行,1988年吴觉农先生主编的《茶经述评》也正式出版发行。同年,杭州成立筹建了中国茶叶博物馆。安徽电视台拍摄了《茶圣陆羽》,将其搬上屏幕。庄晚芳先生提出倡导中国茶德—“廉、美、和、静”四字原则,引起茶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成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1989年4-5月,台湾地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会长黄正敏、台湾天仁集团副董事长李瑞贤、台北陆羽茶艺中心总经理蔡荣章等茶业界同仁两次访问大陆,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茶艺表演,为刚兴起的大陆茶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同年9月10日至16日,“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全面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多彩的内涵。该活动由国家商业部土特产品管理公司、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新华社北京分社、中国农副土特产品开发公司联合主办,全国有120余家茶叶主管企业参加展出,有8支茶艺表演队参加了演示。日本、美国、英国、摩洛哥、突尼斯、巴基斯坦、毛里塔尼亚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多家企业应邀参加贸易洽谈。启功先生题写了展览会会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习仲勋、严济慈、国家各部委及北京市等单位的十余名省部级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参观了展览。茶界前辈黄国光、陈椽、阮宇成、钱梁、陈观沧、裘览耕、刘祖生、杨兴祥、王郁风、于宝森等出席了开幕式。吴觉农先生不顾年事已高,也驱车策杖参观了展览。他在认真地观看了展览的各部分内容后十分兴奋,为展览会挥毫题词“祝贺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圆满成功”。这次展示活动,集全国茶界之力,文化内容突出,反应强烈,震动很大,为中华茶文化的复苏吹响了号角。
复苏阶段,主要是指1990年至1999年。
1989年“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的成功举办,在业内和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的无穷魅力,昭示了中华茶文化的美好前景,为全国性的茶文化宣传活动拉开了序幕。
为了弘扬茶文化,业内的民间社团纷纷组建。1990年中华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担负起国内茶人和世界华人的茶文化交流任务;1992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浙江宁波召开成立大会,也将弘扬茶文化列为工作任务之一;1994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经过多年酝酿在杭州宣告成立。早在20世纪60年代成立的中国茶叶学会以及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也将很大的精力转移到弘扬茶文化的工作上来。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从成立至今已连续举办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研讨会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规格一次比一次高,内容一次比一次丰富,影响一次比一次广泛。同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还参与主办了许多地方性的茶文化活动,如: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重庆(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以及茶与佛教的茶事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华茶文化的传扬中华茶文化的兴起茶艺师。此外,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还通过相关活动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密切和加强了同东南亚各国的茶文化交流,进一步传播了中华茶文化,提高了中华茶产业的国际地位。
各国茶文化的交流方式相关文章:
各国茶文化的交流方式
上一篇:世界各国的茶文化的介绍
下一篇:各国茶文化的详细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