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其它兴趣爱好 > 饮茶 > 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时间: 曾扬892 分享

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日本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道教、佛教的兴盛,茶与宗教产生了联系。茶清淡幽香的特性引发人们的联想。在道家看来,茶是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身的好饮品;在佛家眼里,茶又是清心寡欲、借以禅定入静的有效之物。这样,茶已经脱离了作为单纯饮料的物态形式,具有了显著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精神层面的内涵,茶文化已初见端倪。

  唐代茶文化得以快速发展,陆羽《茶经》不仅对茶的起源、种类、特征、制法、烹煮、茶具、饮茶风俗、名茶产地等作了全面论述,更为重要的是把儒、释、道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创造了中国茶道精神,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茶道文化因陆羽《茶经》而形成的一套崭新的文化体系受到了文人、僧侣乃至皇室贵族的接受和推崇。在陆羽茶道普及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斐汶《茶述》、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广《十六汤品》等茶事、茶道专著。

  唐代茶道的形成亦与禅教的兴起有关。禅宗重视坐禅修行,要求参禅的僧人“跏趺而坐”“过午不食”,并排除所有的杂念,以达到身心一致。而茶则有提神养心之效用,能促进入静专思,摒除杂念,因而成为禅僧首选的饮料,遂有“茶禅一味”之说。于是寺院饮茶之风大盛,形成茶道中的寺院茶礼。寺院内设有“茶堂”“茶寮”,是专供禅僧礼宾、品茗的地方;还设职“茶头”,专司烧水煮茶、礼佛待客。在寺院茶礼中,有着固定的程序、严格的等级,用于不同的场合,形成独特的寺院茶道,并融入寺院生活的仪轨。诗人刘禹锡参拜西山寺时,曾受到过寺僧以茶礼款待。

  唐代文人士大夫更是茶道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如颜真卿、李德裕、刘禹锡、皮日休、白居易等均是茶道中人。诗人白居易就亲自辟茶园,种茶烹茗,乐天安命,并经常举办“茶会”,以茶会友。茶会是当时文人们一种常见的联谊方式,成为文人相互结识,联络感情,切磋茶技的重要场合。在茶会中,这些文人雅士自然免不了品茗吟诗,内容也多以茶事为题。而且常常采用联诗和韵的形式,即由一人开启始端,其余的人按韵联诗。到了晚唐,茶会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出现了品评新茶的“斗新”及音乐歌舞等助兴内容。

  僧人与文人士大夫饮茶之风也悄然吹进深宫,宫廷茶道随之盛行起来,陆羽的师父智积禅师曾被召入宫中为皇帝煮茶。唐朝已有贡茶制度,除州郡所进贡茶外,大历元年(766年)与大历五年,朝廷先后在宜兴和顾渚设置了“贡茶院”,作为专门进奉宫廷御用茶叶的基地。每年新茶下来后,即分批通过驿道,用快马日夜兼程赶在清明节前贡奉到京城。每年宫廷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清明茶宴,参加人员不仅有皇亲国戚、王公大臣,还有外邦使者等。

  宫廷对茶道的重视和喜爱,促进了唐代茶具制作工艺的发展。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见图)。据同时出土的《物账碑》记载,这批茶具有“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廿两,盐台一副重十一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等。唐僖宗奉献于法门寺的这批皇家茶具是最高礼遇的佛教茶供养,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宫廷茶道的奢华。这批茶具展示了从烘焙、研磨、过筛、贮藏到烹煮、饮用等制茶工序及饮茶的全过程,且配套完整,自成体系,为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金银茶具,每一件都是完美的艺术精品。

  宋代伴随着都市商业的繁荣,文化艺术异常活跃,茶文化亦步入鼎盛时期。宋代社会各阶层,上自帝王,下至乞丐,无不以饮茶为乐事。时人李觏《盱江集・富国策》云:“……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王安石《临川集・议茶法》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宋太祖赵匡胤更是位嗜茶的主,朝臣们自然纷纷媚上效仿皇帝的喜好,一时间宫廷茶道日盛。朝廷设有专门的事茶机构,掌管宫廷茶事。宫廷用茶有严格的等级,龙茶供皇帝专用,有时皇帝也将其赐予王公大臣,而其他不同等级的茶则按宫廷成员地位高低有所区别。

  宋代文人茶道之盛,更是超越前朝,出现了专门的茶会社团“汤社”。当时的茶道中人大多是著名文人,如徐铉、王禹�(chēng)、林逋、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梅尧臣等。他们或诗茶唱和,或将琴棋书画这些文人的雅兴融入茶道中,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茶道的兴盛促使了宋代茶学大兴,一批研究茶事的论著纷纷问世,如丁谓《建安茶录》、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赵汝砺《北苑别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以及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等;就连身为皇帝的宋徽宗赵佶亦痴迷于茶事研究,著有《大观茶论》。这些论著无疑对当时茶道的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茶道文化在宋代的普及已深入到民间各个阶层,特别是在当时的都市中,茶肆、茶坊林立,茶会此起彼伏。宋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就展现了当时汴京开封茶事的繁荣景象,画卷中除了诸多店铺、摊贩外,茶肆、茶坊错落期间,“茶旗”随风摇曳。甚至到了深夜,还有提壶叫卖者,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载:“至三更天方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

  宋代茶道有“点茶”之法,即将茶饼碾磨成粉,过罗筛细,放于茶盏中直接用沸水冲泡。以此法品评茶叶质量优劣、茶道艺能高下的活动又被称为“斗茶”。宋代“斗茶”的情景我们从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可窥知一二。宋代茶道文化相对唐代而言,在茶叶生产的过程、成品的样式、点茶技艺、茶艺器具、鉴赏标准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远比唐代精细,更注重感官体验和艺术审美。宋代茶点成后,茶色尚白,茶盏尚黑,建窑所产绀黑色茶碗就有兔毫盏、油滴盏、曜变盏等多种,黑色的碗壁映衬着白色的茶汤,这种反差对比强烈的审美情趣极具时代特色。

  到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这些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虽亦好茶,但根植于游牧生活的民族性格使之对烦琐的茶艺颇不耐烦。茶文化在这种思潮中发生了变化,茶艺趋于简约,返璞归真。直至明代,依然保持了茶艺的简约化。虽然饮茶之风已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但昔日茶道中的诸多程序以及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容已不复存在。明末清初,精细的茶文化一度有些许的回光返照,不过,制茶、烹饮的传统终未回到宋代时的复繁。这一时期,茶的饮用方式已改成流行的“撮泡法”,人们对各种茶品更在乎的是味觉上的享受。与此同时,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也呈现出千姿百态,追求其在视觉上的艺术性。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各地的文化也产生了影响。最先受到影响的是朝鲜、韩国、日本等国,随着佛教的东传,中国茶文化迅速传播到这些国家。特别是在日本,茶文化得到了充分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明清时期,随着中西贸易的频繁,中国的茶叶也与丝绸和瓷器一样,成为外销商品的大宗品类,饮茶之风在西方也逐渐兴起。如今,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

  茶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我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人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中华茶文化的基础。

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相关文章:

1.茶文化的唯美诗句欣赏

2.有关于茶文化心得的文章

3.茶文化手抄报内容

4.关于茶文化的作文3篇

5.茶文化与品味生活的文章3篇

243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