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茶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茶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早已超出了文化的范畴,融入到了普通百姓人家的日常生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在这个浮躁喧闹的时代里,现代人有着太多的诱惑。人们的心里总是装满了欲望和追求,急功近利,骚动不安,难以停下脚步反观一下自己的内心,喝茶能够清洗人的内心,而享有清静的生活方是内心深处幸福和安宁的真正源泉。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形形色色的诱惑增多和我执的思想浪潮甚乱的时代。能在诱惑中保持一份清醒和宁静,能在平淡的生活中陶冶自己,是需要一种良好的清净的心态的。因此,一个人能够长期享用清净,静下心来喝杯茶,品赏甘味茶香,其乐无穷,滋润心田的禅茶就必须有很高的品格修养,也是难得的福分。没有清净的人格,决没有享用清净的福分,更体会不到清净的妙处。因为对于缺乏修为的人来说,过清净的日子不是享福,而是“苦忍”,苦忍不住必定要生出很多烦恼来,佛教讲“苦、集、灭、道”四谛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茶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然而,人生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佛教讲:“放下”,并不是枯木死灰,并不是逃避责任,缺乏承担。而是枯木逢春,枯木生花。消除幻想以后,更要让自己智慧的心,大爱的心活过来,去帮助大家服务大众。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内心的牵挂。
自古以来禅与茶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有助提神醒脑、清心养性、参禅入定,这也许是佛教倡茶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在魏晋甚至更早的时候,茶叶就已成为我国僧道修行修炼时常用的饮料了。唐代《封氏闻见录》记载 :“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而有种种利生功用的茶叶渐渐成为僧人修行不可或缺的助道之物。唐代百丈禅师创《清规》,设丛林规矩,其中多处提到“茶”,如“茶鼓”(击此鼓召集大众饮茶说法)、“打茶”(参禅一炷香后供僧人饮茶稍事休息)、“奠茶”(供养佛菩萨)、“普茶”(请全寺僧众饮茶)等,又有“茶头”、“茶堂”、“施茶僧”等名目。所以说:佛教寺院中茶道与禅道确实是密不可分的事例。可见茶意可通禅的缘故,这就是茶禅的形成。
禅,梵语禅那,译为静虑。静,就是指内心的清净安宁,是禅的本质内容。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通过“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坐忘,涤除玄鉴。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佛教强调“常乐我静”。人生有静的修养就能明白一切事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饮茶。”而“茶道”二字也首先由禅僧提出,他们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
在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饮茶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由此产生。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茶中有禅,禅借茶悟,二位一体,水乳交融。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茶圣陆羽就是用自己对五味人生的感悟,以茶入道,终于禅机感应,觉悟成圣。一部《茶经》将茶事上升为茶学茶道完成了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可见入道处绝非只在空门,平常心是道,有了“自然”的心境便是得了禅之真谛。
古德云:“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这也是禅道的中心。”总之,自唐宋以来,禅提升了饮茶的品位与境界,茶涤除了人心灵的暗昧,有助于禅心的体悟,禅茶一味,才是茶道的精髓之所在。
“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全靠自己去体会。因此:禅茶合一,能磨练自己的心性提升内心的涵养,达到更高的境界。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的品位去参悟。“禅茶一味”的意境对体悟人生有一定帮助。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茶”您能从“禅”中闻到“茶”香,能从“茶”中品出“禅”味么?
在学佛中首先要有包容心,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包容“酸、甜、苦、辣”香味。喝茶品茶犹如禅茶一样,能体悟人生的,酸甜苦辣香味,一切都能包容。“包容”则如弥勒佛一样“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饮茶犹如品味人生一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参禅打坐就是在静滤思考人生,通过品茶参禅,体悟人生、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好茶,不论遇到什么人,都能释放生命的滋味;不论处贵处贱、顺遇或横逆,都不改自己的香、自己的本色。朋友们,浮生若茶,喝一杯禅茶,但愿您能体悟人生的真谛。
茶文化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期,机遇与危机都是前所未见的,人类生存状态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方面,新科技革命使人类拥有征服自然的巨大能力,积累了超过以往世纪总和的物质财富,展现出十分诱人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人的异化程度有增无减,现代文明创造的物质力量已达到可于瞬间毁灭人类的水平,这是“外在危机”;同时.现代文明形成的种种异己力量也在摧毁人的心灵,导致人的异化,“使人背离了他的真正目的”,“阻碍人的成长”,这是“内在危机”。于是,追求经济增长、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三者协调共进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世人的共识。人类的使命并不只是谋求在物质上掌握世界,从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意义上说,物质增长不是进步的目的,而只是未来进步的一个前提条件,通过这一手段的运用,使人类能够在精神上掌握自身,达到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
茶道所蕴涵的超越、和谐、俭省等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力弘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就是“和谐”,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协调发展,即指从那种根深蒂固的动物性的、重占有的、片面的生存观念提升到注重生存意义与生命质量,强调人、社会、自然全面协调发展因而具有自我反思、约束及调节机制与效应的属人的生存观念,求得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步调一致,做到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相结合,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相结合,发展经济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相结合,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持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同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相辅相成。人既需激烈、昂奋、粗犷、豪放的阳刚之秉赋,也需平和、寂静、清悠、素俭、精进的阴柔之素质,阴阳共济,刚韧并存,乃有助健全人格之养成。酒性为阳,饮酒助豪情,茶性为阴,品茶添清雅。一侠一隐,一个热烈,一个冷静,故茶对人性的完善,有独特价值。
人们在功利生活中,难免产生浮躁庸惰、焦虑、内心冲突等消极心理,心灵复归清静、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目前,我国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跃迁,又值经济体制转轨,人们对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紧张和人际疏离已有深刻体验,故人性复归的冲动尤显迫切。茶的俭淡、精清、恬静、冲和的特质,与此种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道”内容,应反映现实社会处境下人们的心灵渴求,引导人们追求品茶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为人生旅途的“绿色栖所”:茶香飘处,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
茶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相关文章:
4.茶文化发展趋势
5.中国茶文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