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心得体会的范文
茶文化心得体会的范文
茶的韵味,是由心的味道决定的,所以佛家常讲“茶禅一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心得体会的范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心得体会的范文1
关于茶艺培训学习的个人心得
因为个人对茶的喜爱,我报名学习了茶艺。
在7天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茶的历史文化、茶的分类、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没有了解过的。7天的学习即将结束,虽然当前我只是浅浅地学习了一些入门知识,但浓厚的茶兴趣已被激发,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继更深入的学习茶,让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艺培训学习开设这样关于茶的培训课程,不仅仅为我们学员教授了茶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平台。在当代社会,能有机会以茶会友,是很风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缘坐在一起学茶、品茶、赏茶、鉴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骚客一般,喝茶谈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惬意。
源于对“茶”的喜爱,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终于将学习茶道的小梦想付诸于行了。
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茶艺亦如此。初级班给了一把打开“茶道”这只潘朵拉神盒的钥匙,将原来饮茶的习惯及爱好的浅浮和模糊,引向明了,开启更多愉悦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艺课程,接触到浅略的中国茶文化理论,学习到绿茶泡法、生活泡法、红茶泡法、闵式冲泡四款茶艺表演。因为原本对茶的喜爱,浅阅过茶艺相关的书籍,学习中对茶艺的阅读便有了更多的渴求与热情。在老师授课时,我们也渴望老师能传授更多的知识,有时因为课时的原因,未能更为详尽,我想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茶艺学习,对我来说,才是刚刚开始。
茶文化心得体会的范文2
学习茶文化的体会
茶的韵味,是由心的味道决定的,所以佛家常讲“茶禅一味”。禅意太深,但弄茶时,专注于安处自在的深处,常常带我走入青灯古寺的宁静。
我经常会在袅袅的茶香中,闻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喜悦,但更多的是笃定。无论在都市的喧闹中,还是在空谷幽静的山野,那杯盏之间发出的清脆,有如钟罄之声,让人洗尽铅华。
当年学习茶文化,是因为生命里一位挚爱的亲人喜欢,于是也试着去品尝。尽管苦涩绕于舌间,情境的惬意与美好,却牵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学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师的教导是真诚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实的,陪着自己慢慢的品,浅浅的尝,心事说尽,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尽显人生百态。
如今,学会了这份知识丰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让我摸清了这个难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虽然各据一方,倒真地体会到一点点物是人非的人生况味,但那份情怀,却如这茶香,在心的最深处,挥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于任何情境下,都拥有一份不被打扰的心情;于任何因缘中,保持最真挚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茶文化心得体会的范文3
“茶文化”杂感
时下有很多人都在谈论茶文化,虽然不见得真正热衷于茶文化的学习,也不见得有着真思考和真热爱,但谈却总是爱谈的。好像在他们漫不经心的说说道道中就真的能为自己说道出一个活生生的“茶文化”来一般。
在开口谈茶文化之前。至少的态度,是要先问问究竟什么是文化,人的社会为什么会有以及需要这么个“文化”?其次是要弄清楚中国文化的特质是什么。它与西洋文化的区别在哪里?然后才能对茶文化有个真的思维和认识。毫无疑问,茶文化是属于道地的中国文化范畴,如果弄不明白中国文化之特质所在而去谈茶文化。大概开口前后都是稀里糊涂。
在我们这个时代,经常可以遇见种种“中西文化交流”之类的活动,但总体给人的感觉是,他们的立意,好像凡是传统的、保守的、物质落后的那些东西就统统归于中国,而新鲜的、开放的、创新的那些元素,则多是来自西方的某种精神。而很多人还常常会以我国“五千年传统文明”和儒释道云云的为荣,并摆出姿态要致力于向西方传播我们的这种文明。但实际的情况却是,他们只是依傍于我国先贤们所创造出来的遗产而吃祖宗饭。把有形物质层面上的古玩字画、建筑服装、曲艺园林、语言民俗以及“茶文化”等等之类的所谓“中国风”,引为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某种骄傲,以此献媚于西方。好像这样便壮了胆气,便可以当老师,便至少有资格做个西方的好学生,有了某种心理的平衡一般。在中国人面前,他们会去代言西方的种种“优秀”和“先进”,而在西方人面前,他们又代表了中国的“传统”和东方情调以及儒释道的“甚深智慧”云云。
这实在不是在传播我国的文明,而是一边利用祖宗,一边与西方人做种种物质和精神上的交易。他们往往也会在中国人面前取笑或鄙夷一下西方人,以证明自己终究还是个中国人。这些人往往是对中西方都谈不上喜欢也都根本不研究的人,他们只是偷懒式地爱占各种便宜罢了。
那么或许有人会问,那按你说应该怎么个做法才对,难道这些不是我们的文化,不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对外交流吗?难道让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中国还会有错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的文化究竟是什么的时候,你怎么去继承和交流,你让西方人来了解什么?你只是为了交流而生搬硬造出一个“交流”罢了,目的不在交流而是在交易。
我们当然也知道中西文化肯定是有大不同的,但也只是停留在含含混混的知道上,至其根本不同处在于哪里。却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而至于人的长相性格、服饰语言、建筑生活,乃至学术宗教,诸如这些,就是中西方的不同了吗?若是这样,那这些所谓的“不同”,只要稍有接触。傻子都能看得出来,也都能“研究”得出来,哪里还需要有那么多的专家学者之流前仆后继地去著书立说和“促进交流与合作”?
这些所谓的中西方的“不同”,我们中国古人称之为“象”,是形而下的一些表面现象而已。通过这些“象”,虽然的确是可以“格物致知”而明了其背后深刻的“道”和“理”,但我们只停留在这各种“象”的上面,把这个“象”玩得不亦乐乎,玩得得心应手。这是讲道理的事情吗?
因此,要我说来,那些真正喜爱茶文化的人,是一定会有甚深思考的,绝不会忙于做各种表面文章。因为至少要面临的思考就有这么三个大要素:其一,要厘清中西方文化根由之不同处;其二,要在各种纷繁杂乱的信息中明了中华文化之正统所在;其三。要清楚古今时代境况之差别。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对中华茶文化有一脉之相承,也才能够有可能真正谈对了茶文化。
常读古书的人大概会知道,在我国古代的书籍中,是找不到连在一起的“文化”这么一个词语的。“文化”这个词,是近代从英文中翻译而来。而近代中国先贤们翻译外文的初衷,只是迫于“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势,是为了了解突如其来的我们当时实在难以理解的西方器物文明,以便能与其做文明上的沟通,也以便能正面迎接其挑战,而从来就不是为了向他们去学习云云,一味引进他们的所谓“文明”。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是鸦片战争,然后是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然后是百日维新君主立宪的尝试,之后就是孙中山先生的国民革命,最后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新中国。
所有的这些努力,前仆后继,荡气回肠,都是因为我们的先贤们深爱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深刻了悟我们中国文明的本质优越,因此为了解决中国所骤临的这个“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的问题而所做出来的种种思考、尝试和变革。他们绝非是因为受了“教育的洗脑”然后为了去爱国而造作地“爱起了国”。而是真正理解和清楚地看见了我国文明优越性之所在和之所以然,因此而做出了一种理智上的决定。而正因了这份深刻的理智,他们的奋斗才是勇往直前的,他们的情感也才是真情流露的。先贤们的这份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苦心,现在的这许许多多盲目热衷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各种活动的人们,能否真正理解倒在其次,但至少不应该完全地罔顾茫然。还找各种各样不成体系的新潮的西方式的“理论”和“价值”,为自己的内心找依靠,也为自己的行为做辩解——所谓“人权自由民主个性”之类云山雾罩的空口抢白。
近代用来翻译英文的“文化”一词。在我国自己的典籍中自有其出处和源流,只有先明白了这一关节,明白了“文”和“化”在纯正的汉语语境中的意味,才有可能会理解当时为什么选出这么两个字组成这么一个词来体现西方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从而才能够有机会真正地明白“文化”的前世今生。
然后,再来谈谈茶身上的“文化”。
茶文化心得体会的范文相关文章:
4.茶艺学优秀范文
5.关于茶文化感悟的文章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