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和茶经的关系
茶道和茶经的关系
《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茶道和茶经的关系
《茶经》共十章,七千余言,分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一之源,概述中国茶的主要产地及土壤、气侯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二之具,讲当时制作、加工茶叶的工具;三之造,讲茶的制作过程;四之器,讲煮茶、饮茶器皿;五之煮,讲煮茶的过程、技艺;六之饮,讲饮茶的方法、茶品鉴赏;七之事,讲中国饮茶的历史;八之出,详细记载了当时的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记载了全国四十余州产茶情形,对于自己不甚明了的十一个州的产茶之地亦如实注出;九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野外采薪煮茶,火炉、交床等不必讲究;临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
最后,陆羽逐主张要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张陈于座隅,茶人们喝着茶,看着图,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悦,这与端来一瓢一碗,几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且不论陆羽对茶的自然科学原理论述,仅从茶文化学角度讲,我们看到,陆羽确实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化领域。
第一, 《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从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这一套中国茶艺。我们把它称之为“茶艺’’,不仅指技艺程式,而且因为它贯穿了一种美学意境和氛围。
第二, 《茶经》首次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恩摁情操,把饮茶看作“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
第三,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道、佛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精神。这一点,在“茶之器”中反映十分突出,无论一只炉,一只釜,皆深寓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这一点在第二编还要详加论证。
由此看来,不能把《茶经》看作—般“茶学”,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物质与精神的巧妙结合。
《茶经》问世,对中国的茶叶学、茶文化学,乃至整个中国饮食文化都产生巨大影响。这种作用,在唐朝当代即深为人们所注目,耿漳当时便断定陆羽和他的著作将对后世产生长远影响而称他为茶仙。<新唐书》说:“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汤突间,祀为茶神”, “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茶市。”说明在唐代就已把陆羽称之为“茶神”。关于民间以陆羽为茶神的事还有其他文献记载。 《大唐传》载:“陆鸿渐嗜茶,撰《茶经>三卷,常见鬻茶邸烧瓦瓷为其形貌,置于灶釜上左右,为茶神。《茶录》曾记载了一个故事,说唐代江南有一个驿馆,其管理者自以为很会办事,请太守去参观。馆中有酒库,祀酒神,太守问酒神是谁,驿官说是杜康,太守说:“功有余乜”。又有一茶库,也供一尊神,太守问:这又是何人?驿官说是陆鸿渐,“太守大喜”。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评价说: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宋人陈师道为<茶经》作J寺税: “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对及夷戎蛮狄,宾祀享,予陈于前。山泽城市,商贾以起家,诚有功于人者也。”
《茶经>问世,民间或官方都很重视,历代一再刊行,宋代已有数种刻本。 《新唐书》、《读书志》、《书录解题》、髓志》、《通考》、《宋志>俱载之。《四库全书》亦收入。
可考的本子有:宋《百川学海>本、明《百名家书》本、《格致丛书本>、《山库杂志本》、《说郛》本、《唐宋丛书》本、《茶书全集本》、《吕氏十种本》、《五朝小说本》、《小史集雅本》、华氏刊本、孙大授本、清《学津讨原》本、《唐人说荟》本、<植物名实录考》本《汉唐地理书丛钞》本、民国《湖北先正遗书》本等,近二十种。
为《茶经》作序、跋的有:唐人皮日休,宋人陈师道,明人陈文烛、王寅、李维桢、张睿、童承叙、鲁彭等。
《茶经》早已流传到国外,尤其是日本,十分注意对陆羽《茶经》的研究。目前, 《茶经》已被译成日、英、俄等国文字,传布于世界各她。
陆羽的《茶经》,是对整个中唐以前唐代茶文化发展的总结。陆羽之后,唐人又发展了《茶经》的思想,如苏庾曾著《十六汤品>,从煮茶的时间、器具、燃料等方面讲如何保持茶汤的品质,补充了唐代茶艺的内容。唐人张又新曾著《煎茶水记》,对天下适于煎茶的江、泉、潭、湖、井的水质加以评定,列出天下二十名水序列。张又新声称他所列名水为陆羽生前亲自鉴别口授。但实际上他的观点常与陆羽相悖,故后人认为是假托羽名讲他个人的主张。不过,张氏此作将茶与全国名水相联系,引起茶人对自然山水的更大兴趣,使山川、自然在更广阔的意义上与茶结合,进一步体现中国茶文化学中天、地、人的关系,还是有所贡献的。在茶道思想方面,唐人刘贞亮总结的茶之“十德”;卢仝通过诗歌总结茶的精神作用……等等,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此外,温庭筠曾作《采茶录》,虽仅四百字,但却以诗人、艺术家的特有气质,把煮茶时的火焰、声音、汤色皆以形象的笔法再现,也是很有特点的作品。 至于唐人诗歌中有关茶的描写便更多了。 总之,唐朝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时期。
茶业技术
我国悠久的茶叶历史为人类创造了,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茶史、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公元758年左右,唐代陆羽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叶专著--《茶经》。《茶经》的诞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对唐代茶文化的一个归纳,同时又对以后茶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茶经》全书共分3卷10节。上卷3节:"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还提到湖北巴东和四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二之具"谈有关采茶叶的用具。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叙述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等级。中卷1节:"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8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下卷6节:"五之煮"写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饮”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八之出”评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九之略”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
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采随制,可简化七种工具。"十之图"提出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茶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
茶道和茶经的关系相关文章:
1.茶道茶经的内容
2.茶道茶经的简介
3.茶道茶经重要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