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饲养>

饲养黑鱼技术

时间: 流基816 分享

  乌鱼,又名黑鱼、生鱼、鳢鱼、才鱼等,属鲈形目,鳢科。在我国,鳢科鱼类有两属。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乌鱼的饲养技术,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乌鱼的饲养技术

  分布于热带的非洲及亚洲等的淡水流域。我国除西部地区陕西合阳洽川的黄河湾湿地较多外,其他西北地区就极少分布,银川黄河流域近几年黑鱼泛滥,各地有信佛者介用黑鱼放生,因而在陕西的部分水库中有放生点黑鱼,西安的沣河流域黑鱼也很多见,各地的淡水江河、湖泊、沟塘、池沼中均产。

  乌鱼的形态特征

  形体长而圆,头尾相等,鳞细色黑,有斑点花纹,很像腹蛇,有舌、齿及肚,背腹有刺连续至尾部,尾部没有分叉,生长在北方。

  身体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吻短圆钝,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伸向眼后下缘,下颌稍突出。牙细小,带状排列于上下颌,下颌两侧齿坚利。眼小,上侧位,居于头的前半部,距吻端颇近。鼻孔两对,前鼻孔位于吻端呈管状,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为一小圆孔。鳃裂大,左右鳃膜愈合,不与颊部相连鳃耙粗短,排列稀疏,鳃腔上方左右各具一有辅助功能的鳃上器。

  体色呈灰黑色,体背和头顶色较暗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侧各有2 行黑色斑纹。奇鳍黑白相间的斑点,偶鳍为灰黄色间有不规则斑点。

  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鳞片,圆鳞,头顶部覆盖有不规则鳞片。侧线平直,在肛门上方有一小曲折,向下移二行鳞片,行于体侧中部,后延至尾部。

  背鳍颇长,几乎与尾鳍相连,无硬棘,始于胸鳍基底上方,距吻端较近。腹鳍短小,起点于背鳍第4—5根鳍条下方,末端不达肛门。胸鳍圆形,鳍端伸越腹鳍中部。臀鳍短于背鳍,起点于痛鳍第15—16根鳍条下方。尾鳍圆形。肛门紧位于臀鳍前方。

  鳔单室,细长,前端圆形,末端较尖,延至臀鳍基底上方。胃呈囊状,幽门垂2个,粗长,约为肠1/3。肠短双曲,长于体长二分之一。

  黑龙江亚种主要特征为:背部颜色为深绿黑色,体侧有不规则黑绿色,背鳍和尾鳍与背部同色,胸鳍和臀鳍色浅。

  与斑鳢的主要差别是:乌鳢体较长,斑鳢钵较短;两者头顶部斑纹也有明显差别:乌鳢头顶部有七星状斑纹,斑鳢头顶部则呈近似“一八八”三个字之斑纹;此外,乌鳢的头比较尖长,更似蛇。

  乌鱼的生态习性

  营底栖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底泥细软的静水或微流水中,遍布于湖泊、江河、水库、池塘等水域内。时常潜于水底层,以摆动其胸鳍来维持身体平衡。

  黑鱼(2)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变化适应性强,尤其对缺氧、水温和不良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当水体缺氧时,它可以将头露出水面。后部侧扁。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借助在鳃腔内由第一鳃弓背面的上鳃骨和舌颌骨伸展出的骨片组成的鳃上器,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因此即使在少水和无水的潮湿地带,也能生存相当长时间。乌鱼的生存水温为0—41℃,最适水温为16—30℃。当春季水温达到8℃以上时,常在水体中上层活动;夏令季节活动于水体的上层;秋季水温下降到6℃以下时,游动缓慢,常潜伏于水深处;冬季水温接近0℃时,则蛰居在水底泥中停食不动。

  具有很强的跳跃能力。当天气闷热、下雨涨水时,乌鱼往往会跃出水面,沿塘堤岸逃逸;在有流水冲击时也会激起鱼跃而逃跑。若其生活的池塘饵料不足时,亦会向他池转移,转移时其身体似蛇形,缓缓向前移动。

  生长速度快,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的环境中,乌鳢与斑鳢的生长速度不尽相同。

  黑鱼当年孵出的鱼苗,年终平均体长可达15厘米,体重50克左右.根据在太湖采集的标本,各年龄组体长和体重为:1冬令鱼体长14.2—19.2厘米,体重115—428克;2冬令鱼体长24—28厘米,体重350—760克;3冬令鱼体长32.厘米,体重605—1000克.

  斑鳢各年龄生长速度为:1冬令鱼体长19.0—39.8厘米,体重95—760克;2冬令鱼体长38.5—45.0克米体重625—1395克;3冬令鱼体长45.0—59.0厘米,体重1467—2031克。

  在人工养条件下,当年个体重可达250克,翌年达500—1000克。

  食性特征

  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且较为贪食。捕食对象随鱼体大小而异。体长3厘米以下的苗种主食挠足类、枝角类及摇蚊幼虫等,体长3—8厘米以下的苗种以水生昆虫的幼虫、蝌蚪、小虾、仔鱼等为食,体长20厘米以上的成鱼则以各种小型鱼类和青蛙为捕食对象(小型鱼类主要指鲫鱼、餐条、赤眼鳟、泥鳅及各种幼鱼)黑鱼的游动速度缓慢[1],但捕食一般不追赶猎物,而是隐藏于水草或其他隐蔽物附近,并高度注视四周的动静,一旦发现有鱼类等适口活饵游经附近时便迅速出击,一举捕获。黑鱼的摄食量大,往往能吞食其体长一半左右的活饵,胃的最大容量可达其体重的60%上下。据解剖,一条500克重的乌鳢,在较短时间内吞食10厘米长的草鱼种8尾。黑鱼还有自相残杀的习性,能吞食体长为本身三分之二以下的同类个体。其食量大小与水温有密切的关系。夏季水温高时相当贪食,摄食量大;当水温低于12℃时即停止摄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动物性饲料不足时,也能以豆饼、菜饼、鱼粉等人工配合饲料为食。

  与鳡鱼一样,以鱼、虾等为食。但它的捕食方法与鳡鱼不同,从不主动追赶猎物。乌鳢常潜伏在水浑浊、水草丛生的浅水地带,若在水质清澈、水流缓慢或平静的地方,则多隐蔽在水草下面或静止的水层中。在捕捉食物时,它从不借助强健的身体快速游泳能力追捕小鱼,而是辅以狡猾的手段达到追捕食物的目的。当它发现小鱼时,便在附近水草中隐蔽起来,静静窥视,等待对方松弛警惕,游动至它的附近时,突然冲向前,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一举咬住小鱼吞食。

  生殖习性

  产卵季节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而异。在华南地区为4月中旬至9月中旬,5、6月最盛;中地区为5—7月,以6月较为集中。繁殖水温为18℃—30℃,最适水温为20℃—25℃。

  性成熟年龄,在不同的地区也略有差异。在华南地区通常体长为20厘米以上的1冬令鱼性腺已成熟,而长江流域一带则需要2冬令和体长30厘米左右才能产卵。乌鳢能在池塘、河沟及水库等水域内自然繁殖,产卵场一般分布在水草茂盛的浅水区。怀卵量、产卵量与亲体个体大小有关。乌鳢的怀卵量通常每公斤体重约为2—3万粒,0.5公斤重斑鳢产卵量一般为0.8—1万粒,个别可达1.1—1.2万粒。产卵方式是营造巢类型。产卵前,性成熟的雌雄亲鱼成对地游动在产卵场地,共同用口御取水草、植物碎片及吐泡沫营筑略呈环形、直径约0.5—1米、漂浮于水面的鱼巢.巢筑成后,在风平浪静的早晨日出前,雌、雄鱼相互追逐、发情,然后雌鱼在鱼巢之下接近水面处,腹部向上呈仰卧状态,身体缓缓摇动而产卵于巢上。与此同时,雄鱼以同样姿态射精于此。鱼分多次产卵。产卵后亲鱼守于巢底,保护鱼卵,免受侵害。

  卵金黄色,有油球,为浮性卵,卵径2毫米左右。鳢黑龙江亚种卵径略小,约1.5毫米。精卵的孵化时间与水温有关:水温较低时,孵化化时间较长;水温较高,则孵化时间短些。刚孵出的鱼苗全长3.8—4.3毫米,体遍布黑色素细胞,胸鳍原基出现,油球和卵黄囊使体部明显膨大,外形象蝌蚪,常侧卧漂浮于近水面,运动能差,依靠吸收卵黄而生。苗全长达6.1—6.2毫米时,胸鳍、鳃裂和口均已出现,卵黄内油球位置移至腹部,常呈仰卧状态于水面,并能向下作短程垂直运动。开始摄食,亲鱼随群保护.全长达7.4—7.5毫米时,全身黑色,卵黄囊消失,集群游动,开始摄食,亲鱼随群保护。全长达15.5毫米时,体呈黄色,奇鳍末端呈黑色,背鳍、胸鳍和臀鳍已具鳍条,腹鳍则始现鳍条,开始分散游动,亲鱼亦停止护幼。

  保护幼鱼

  亲鱼有着护幼的习性。每当繁殖季节来临,雌雄亲鱼将产卵地点选择在沼泽、湖泊、水底、小河的水草丛中的岸边,或是长有芦草的浅水滩中。

  产卵前,雌雄亲鱼共同衔取水草或植物碎片构筑鱼巢。巢的大小视其个体大小而定,巢略呈环状,卵产于巢中。

  产卵后,一对亲鱼或仅雄鱼潜伏于鱼巢中,或巢的附近守护鱼卵,不让别的鱼类或蛙类靠近,以免受其伤害。

  刚孵出的仔鱼,卵黄囊使其身体前段显著膨大,而侧卧于水面轻轻浮动,亲鱼则守护于仔鱼下方。随着仔鱼的发育,卵黄囊的消失,幼鱼能作垂直游动,但只限于鱼巢附近。亲鱼的防御活动更为强烈,若有其它鱼类或蛙类企图对幼苗偷袭,亲鱼将全力以赴驱赶之。

  幼苗长至10-30毫米时,活动能力加强,行动活泼,活动范围也随之扩大,此时亲鱼与幼鱼群集于一起,穿梭在鱼苗周围,加强保护。直至幼苗至40-50毫米时,鱼体体色由黄绿转成墨绿,各鳍出现鳍条,有较强游泳能力,这时幼鱼开始分散营独立生活,雌雄亲鱼到此时也就结束其一年一度的护幼生活,离开鱼巢,寻找自己的栖息环境。

  乌鱼的养殖技术

  淡水名贵鱼类,有“鱼中珍品”之称,是一种营养全面、肉味鲜美的高级保健品,一向被视为病后康复和老幼体虚者的滋补珍品。当前,黑鱼养殖效益显著,已成为水产养殖热门之一。

  一、池塘条件

  池塘应选择采光良好、通风,进、排水方便,池水pH值宜中性或弱碱性,透明度为30厘米左右,水深1.5~2米,进、排水口须设防逃网,池底部为泥质,面积2~4亩塘。

  二、鱼种选择

  黑鱼养殖应投放大规格优质鱼种,规格在10-15厘米左右,每亩投放2000~2500尾,并可套养200~300尾大规格花白鲢鱼种。

  三、投饵技术

  1.鲜饵料:黑鱼为肉食性鱼类,以小杂鱼为主,淡水和海水小杂鱼都可以。养殖初期,对于规格较大的野杂鱼经切碎后投喂,日投喂量一般为鱼体总重量的5%左右。

  2.人工配合饲料:黑鱼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其配方为:绞碎的杂鱼虾糜70%、豆粉20%、酵母粉5%,余下的为多维素矿物盐、促生长剂和抗菌素。投饵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日投饵2次,即上午、下午各一次,摄食旺盛时,傍晚可再投喂一次。

  四、日常管理

  1.巡池:每天早晚要巡池,细心观察黑鱼摄食和活动情况,注意水质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换水:一旦发现剩饵过多或水质老化,可注入新水,排放老水,保持池水清新,促进黑鱼的正常生长。

  五、病害防治

  1.鱼种入塘前10~15天进行清塘消毒。干法清塘消毒时,一般每亩用生石灰60~75千克;带水清塘消毒时,一般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120-150千克。

  2.鱼种消毒,如在集市上购买鱼种,下塘前必须消毒,可用2.5%~3%的食盐水浸洗鱼体15~20分钟。

  3.定期对食台进行消毒,可使用漂白粉溶液进行泼洒。

  4.黑鱼虽然抗病力较强,但在高密度养殖后,也容易发生疾病,主要是出血病、腐皮病、疥疮病等,治疗以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每半月每亩用二氧化氯100克对水全池泼洒,内服恩诺沙星等。

  乌鱼的放养技术

  亲鱼池的选择:放养池的大小应根据每一次繁殖量的多少而定。例如一次能繁殖50~70对,基本上按每10平方米放养1对的原则,则选择 0.6~1亩的池塘;如果一次只能繁殖30~40对,则选择0.3~0.6亩的池塘。其主要原因是,当亲鱼性腺已成熟时最好是一次捕捞,一次催产,不宜多次捕捞。因为乌鳢拉网捕捞起捕率较低。一般是将池水抽干捕捉,对亲鱼刺激很大。池塘过大,亲鱼过分集中,多次抽干,多次捕捞,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多次强烈刺激,会造成亲鱼的性腺退化,影响后面几批的催产效果。所以应采取每池的放养量和每次繁殖量配套的原则选择亲鱼池的大小。池深1.5~2.0米为宜,灌水1.0~1.5米,池埂高出水面0.5米以上。若池深只有1.0~1.2米,水仍可灌到0.8~1.0米,四周插上竹篱笆或旧鱼网围栏,高1.5 米,防止乌鳢跳出池塘。

  放养的准备工作:放养前作好鱼池的清整消毒工作,一般采用干塘消毒。若淤泥过厚的要挖掉过多的淤泥,留下20厘米左右。每亩用 50~75千克生石灰清塘,灌水10天后可以放养亲鱼。在池中养殖少量的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供乌鳢隐避栖息,同时有防逃作用。如果选择的亲鱼是野生的,亲鱼池中可放养一些小杂鱼,规格要小,不宜过大。

  亲鱼的放养要点:亲鱼的放养关键是密度、时间和雌雄比例。密度一般按每亩放养100~150千克,最多不超过200千克。应按亲鱼的规格大小而定,一般在150~250尾左右。密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过高会影响亲鱼的活动空间,过低不容易驯养,特别是野生亲鱼,这些都会影响亲鱼的性腺发育。时间安排于9月份。9月份水温在25~30℃,从高温逐渐转凉,有利于亲鱼越冬前的培育,摄食比较旺盛。亲鱼通过捕捞、运输,特别是野生亲鱼到了新的生态环境中,常不会觅食。而9月份放养尚可通过2个多月的驯养,使之适应新环境主动摄食,恢复体质,而且可以促进性腺的发育,提高雌鱼的怀卵量。放养时雌雄基本上按1:l的比例混养。这时雌雄比较难以判别,所以只能说基本上放养数要比实际需要量略大一些。亲鱼下池前采用2%~3%的食盐水消毒或用30毫克/千克的福尔马林溶液药浴10分钟左右,消毒后放入已准备好的亲鱼池。

  乌鱼的专养技术

  1.鱼池选择鱼池要求通风向阳,水源充足,面积1亩~5亩,水深1米~1.5米,四周种植一些水浮莲或水花生,并在较低的地方用网片围拦,这样既可防止乌鱼外逃,又可隐蔽、遮荫,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乌鱼的生长。

  2.清塘消毒鱼池选定后,先将池水排干,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40公斤~150公斤化水,全池均匀泼洒,并用耙等工具翻动淤泥,充分消毒。乌鱼种放养前一周,将池水注至1米深,并施适当基肥培肥水质。

  3.鱼种放养鱼种来源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野生的,一种是人工繁育的。但不管哪一种来源的鱼种,下塘前均要进行筛选,将规格基本一致的鱼种用3%~5%的食盐水洗浴5分钟~10分钟,然后放入同一个鱼池。放养密度视水源、注排水条件、饵料鱼来源等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3厘米~5厘米长的鱼种,667平方米放养6000尾~10000尾;10厘米~15厘米长的鱼种,放养4000尾~6000尾;20厘米左右的鱼种,放养约2000尾。若水源、注排水条件好,饵料鱼来源充足,放养密度还可适当加大一点。

  4.饵料投喂人工精养黑鱼,主要以低值新鲜小鱼虾为主要饵料。因野生或一些人工繁育的鱼种是吃活饵的,所以鱼种下池后应先停喂一两天,然后每天上午沿池四周投喂适量的死饵进行驯化,以后逐步移到池塘一处投喂。鱼吃食死饵习惯后,每天上午9时和下午4时各投喂1次,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5%~10%,并根据天气、水温、生长、摄食等情况灵活掌握。

  5.日常管理黑鱼在天然水体中或稀养情况下是不易发病的,但在人工精养情况下,若防治不当,则会暴发鱼病,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从笔者几年的实践情况看,乌鱼常见病有水霉病、腐皮病、腹水病、烂鳃病等。若防治措施得当,鱼很少发病或不发病。因此,在乌鱼养殖过程中,应经常查看水质、鱼情、打捞残饵、防止外逃等,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6.捕大留小,适时上市因乌鱼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饵料不足时会自相残杀,所以,每隔1个月左右,就要捕大留小1次。若规格相差较大,且数量较多,可分养到其他同种规格的鱼池或网箱中。市价较好时,可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鱼上市销售。这样,既可卖得好价钱,又有利于小规格鱼的生长。

  乌鱼的人工繁殖

  1.1 池塘条件

  试验用亲鱼池、繁殖池、育种池均为东西向的长方形池塘,面积2亩/只,深1.5m,底淤20cm。

  1.2 催产孵化设备

  其设施是利用四大家鱼繁殖用的设备,产卵池为圆形,直径8m,深1.5m鱼苗孵化设备是抛水式孵化缸,每只缸盛水500kg左右,滤水缸罩为60目;鱼巢是棕片和蚌壳。

  1.3 亲鱼的选择及培育

  亲鱼选购于本场附近的河沟、湖泊中的天然捕获物,从3月1—10日选购运回亲鱼61kg,2冬龄以上,规格为80g/尾左右,体形正常,无病无伤。购回的亲鱼放在池塘中培育,水温15℃以上时,投喂少量的小鱼虾、螺蚬肉、豆饼等,并经常巡塘观察,适当加注新水。

  1.4 亲鱼的雌雄鉴别、配比及催产孵化

  雌雄鉴别:雌鱼个体明显小于雄鱼;雌鱼具有图形的泌尿孔和杏仁形的生殖孔,成熟时腹部膨大而柔软,生殖孔微红外翻;雄鱼只有一个泄殖孔。雄雄配比及催产:亲鱼的雄雄比例为1:1.2配组。池塘自然产卵没有注射催产药物,在4月上旬水温达18℃,发现沙塘鳢在池边水体上层游转时,即在池边布设棕片和吊挂大的蚌壳若干,并注水使池水呈微流以刺激亲鱼发情,让其在棕片和蚌壳中自然产卵。在产卵池中催产的亲鱼,注射促排卵素2号(LRH—A)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分2次注射,注射部位为胸绍基部,每年4月6日水温19℃时第一次注射 LRH—A,间隔12小时第二次注射LRH—A与HCG的混合药物,注射后放人产卵池中,用微流水刺激亲鱼发情,并布设棕片和大的蚌壳,让其自然产卵。孵化:受精卵淡黄色,圆形.,卵膜透明,粘性较强。池塘及产卵池中的亲鱼产卵结束后,及时取出带有受精卵的棕片和蚌壳,并轻洗去泥浆、污物,移送至孵化缸,将棕片和蚌壳吊挂在水中。

  1.5 苗种培育

  鱼苗出膜后3天待腰点出现,鱼苗都能乎游时,即可出缸计数,放入清整并施过基肥的池塘,池水深70cm;鱼苗早期的开口饵料为轮虫、小型枝角类和桡足幼体等(主要靠施基肥培养),辅助投喂鸡蛋黄、鱼肉浆、豆浆等,每天投喂3—4次,并定期测定成活率、生长速度。

  2 结果

  2.1 性腺发育、怀卵量的测定

  从3月1日至3月10日购进亲鱼至4月上旬催产,在一个月时间内,经多次观察与解剖时发现,塘鳢在3月初至3月中旬,水温在15℃以下时,其性腺发育仍在皿—IU期状态;而当到了4月上旬,水温升至18℃以上时,其性腺很快发育至V期状态(雌雄鱼的性腺发育节律基本一致)。通过解剖测定,55~115g体重的雌性沙塘鳢绝对怀卵量为1100粒—3500粒。

  2.2 催产孵化

  本试验共分3批催产孵化,第一批为池塘自产经孵化缸孵化,计投产196组,受精率85%,孵化率43%,出苗11.8万尾;第二、三批在产卵池产卵,孵化缸孵化,投产亲鱼分别为67组、38组,催产率为64%、79%,受精率为78%、87%,分别出苗2.7万尾、2.6万尾。投入本试验的亲鱼共30l 组,共出苗17.1万尾。亲鱼池中未投产的约40组亲鱼在每年4月30日检查,大部分己流产或半流产。

  2.3 苗种培育

  自4月17日~21日陆续出苗后,计数为17,1万尾,故人1只2亩池塘中培育,经过1 个月时间的培育,夏花规格达2—3cm时分在8只16亩池塘中育种,这阶段投饵主要是豆饼糊、小杂鱼等,日投饵量占塘口载鱼量的5%左右,同时做好巡塘观察、水质调节等管理工作。经6个月的饲养,到11月12日拉网检查,测量其规格为8~11cm之间,体重在12~16g/尾之间,其数量估数为12万尾,成活率为71%,总产量为1680kg。

  乌鱼的养殖场地

  1、鱼塘条件。专养乌鱼的池塘面积大小不限,但一般以667-1 334m2为宜,以便于管理,最大不超2000m2为好。水深1-1.5m,池底部最好为泥质。水源应充足,池内的通常设备如进水口,排水口之类应当俱全,水质宜中性或弱碱性。养殖池塘应进行彻底消毒,一般是在放养乌鱼种前10-15天进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应选在晴天进行,分干法清塘和带水清塘,常用的药物是生石灰,如干法清塘消毒时,一般每667m2用生石灰50-75kg,带水清塘消毒时,一般水深1m每667m2用生石灰125-150kg。同时在池塘中还应需有1/5左右的水面或池塘四周水面种植80-100cm宽的水浮莲,以便在夏季水温较高时,以供遮挡阳光,便于乌鱼避暑和躲藏,同时还能取得净化水质,有利乌鱼的生长。?

  2、鱼种放养。要使专养乌鱼获得较高的产量,鱼种必须要放足。一般667m2放6 000尾左右,如果水质好,深度在1.5m以上,只要管理得好,饲料充足每667m2可放8 000尾。但是不管什么时间放养,投放的乌鱼苗种规格都要整齐一致。另外,还应注意鱼种的质量,选体质健壮,鳞片完整,游动活泼正常,没有损伤的为好。此外,在专养乌鱼的池塘中,还可混养少量的鲢、鳙、鲤等鱼,这样能达到控制池塘水质,并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但混养的家鱼个体应大于乌鱼种的1倍以上的为宜,以避免被乌鱼残食,如投放6cm的乌鱼种,混养的家鱼种的长度要在13cm以上。

  乌鱼繁殖

  2龄乌鱼性成熟,此时体长一般在20厘米以上,体重500克左右,在我国华南地区4—9月中旬为产卵期,5—6月为盛产期;华中和华东地区5—7月产卵,以6月较为集中。产卵期水温约20—30℃。

  产卵前,雌鱼和雄鱼在水草繁茂处,用口将水草筑成约1米直径的“鱼巢”,产卵在宁静的早晨日出之前,先是雌鱼在鱼巢之下接近水面,腹部向上成仰卧状态。身体缓缓摇动而产卵,随后雄鱼以同样的仰卧姿式射精。产卵时亲鱼感觉十分灵敏,遇到外界干扰时立即中止产卵。

  乌鱼的怀卵量,每公斤体重为2万颗左右,卵为一次成熟,分批产出。产出的卵漂浮于鱼巢之中,温度在26℃时经36小时孵化出,30℃时32小时孵化出。刚孵化出的鱼苗体长3.8—4.3毫米,9毫米长时开始摄食。当幼鱼长到4—5厘米时,开始独立生活,亲鱼也离开幼鱼群,有时也残食离群的幼鱼。乌鱼生长迅速,在池塘养殖中,1龄鱼体重100—500克,2龄体重500—1000克。水温在30℃以上时,生长更快,当水温降至10℃以下时,生长缓慢。[4]

  养殖现状

  中国的鳢科鱼类共有7个种,它们分别是乌鳢、斑鳢、月鳢、宽额鳢、纹鳢、线鳢和长身鳢。其中只有乌鳢是一个广布种,分布于全国各大水系,产量也最大,斑鳢、月鳢和宽额鳢仅分布在华南地区,包括台湾省和海南省;而纹鳢、线鳢和长身鳢则相当少见,分布区十分狭窄,仅见于云南省的怒江、澜沧江水系,经济价值小。人们习惯于将鳢科鱼类通称为乌鱼、黑鱼(北方和华东地区)、财鱼(湖北、湖南)、生鱼(广东、香港地区)、乌棒(西南地区),此外还有斑鱼、孝鱼、蛇头鱼、文鱼等名称。

  四川内江江龙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过大的吹嘘白乌鳢,无非是为了提升白乌鳢的价格,纯属炒作,希望大家不要上当受骗,同时希望各位养殖朋友能将这一消息告知亲朋好友,不要被它骗了!从这个角度分析,白乌鳢的市场也快尽头了,希望养殖户在选择养殖品种的时候,对它要小心下手。

  乌鳢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无论是湖泊、水库、河川、溪沟、塘堰还是水田、渠道,甚至连一般鱼类难以生存的沼泽、积水潭、洼凼等都能生长、繁衍。它们的生长速度也比较快,符合“头年鱼种、二年成鱼”的生产要求。乌鳢的含肉率高,又无肌间细刺,是老少皆宜的鱼品之一。据测定,每100克鲜鱼肉中,含蛋白质19.8克、脂肪1.4克、糖1.2克,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据医籍记载,乌鳢还有去瘀活血、滋补壮阳、收肌生津、怯寒调养等药理作用,在东南亚及我国两广、港澳台地区一向被视作佳肴兼补品,故而身价不凡。此外,与其他鱼类不同,乌鳢离水后不易死亡,死后肌体也不易腐败变质,所以更便于长途运输与加工。

  黑鱼的亩产量近2万斤,是四大家鱼的10倍,每斤售价在12元左右,是四大家鱼的两倍左右。更重要的是,重庆、四川两地的乌鱼养殖基本为零,每年至少要从广东、湖北、湖南等地引进2000万斤。
看了“饲养黑鱼技术”的人还看了:

1.饲养草鱼技术

2.饲养地图鱼技术

3.青草鲢鳙鱼池塘无公害养殖技术

4.水库钓鲤鱼技巧

5.如何饲养垂耳兔

1084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