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市场存在哪些问题
中国书画市场存在哪些问题
中国的书画市场假货横流,伪品猖獗,令人触目惊心。今天学习啦小编就来给大家具体讲讲中国书画市场存在的问题。
中国书画市场存在的问题:作伪手段多样
赝品充斥书画市场,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造假的手段也随之高明起来,所出的赝品几乎达到乱真的地步,大大扰乱了书画市场,破坏了书画收藏的绿色环境。
高科技的发展使印刷术有飞跃的进步,不法之徒用精而新的印刷设备克隆名家书画作品是易如反掌,它比手工克隆更加容易,更加真实,数量也更多,自然危害也很大。须知不管你使用多么先进的印刷设备,手段多么高明。所生产的赝品,造型纵然一致,但认真地把它和真迹比对,在笔墨上就能看出造型以外的质的差别:节奏感不强而显得平,意韵不丰富而显得僵,整体少灵动而显得板,画中缺乏原创画家灵感突发时偶然产生的肌理效果。
古画的克隆和前面所讲的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作伪的手法基本一致,大致为完全克隆、局部克隆,题款增减、冒名顶替,移花接木等等。因为古画流传下来甚少,特别是在民间很难看到真迹。因此,无母本对比,很难鉴定出真伪。但是,古画的笔墨、纸张、色彩、印泥因为时光流逝,内行的人一眼便可以鉴别出新、老货的差别。
所以针对书画市场上众多的鉴定证书也需谨慎。鉴定证书分为两种:一种是家属鉴定证书,另一种是某个鉴定机构的证书。收藏的作品属于哪个时期的,就应该找对那个时期书画看得多,研究得多,收藏得多,买卖得多的鉴定家去鉴定。现代的书画也可找画家本人或亲属协助鉴定,有据可依的意见方可信。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市场上某家属和号称鉴定家的人为了收取高额的鉴定费,不负责任地为伪作出具真迹鉴定证书的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某些拥有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头衔的人这样做的很多。这种做法混乱了书画市场,也对收藏者构成了欺骗和伤害,急需由国家鉴定委员会的主管部门予以纠正。
中国书画市场存在的问题:赝品横行
目前中国书画市场持续低迷,而且十分混乱,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赝品充斥书画市场,精品难觅。一叠拍卖公司图录从表面上看,书画市场并没有收缩,拍卖公司的画册做得一本比一本厚,但是翻一翻里面,能买的没几张,可以这样说,一百张里面能挑出几张就不错了。
在这种状况下,当买家盘点自己的收藏品时,发现大部分是伪作,不但得不到美的享受,反而对自己的热情和信心起了极大的摧残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书画市场日益冷清,真正有好东西的藏家一看市场不景气,都不会把自己的藏品拿出来,导致市场上的精品越来越少,又给造假者和某些拍卖公司以可乘之机,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在这个市场中,真正获利的是那些书画造假者,在这个里面已经不能用有利可图来形容了,应该是有暴利可图。造假字画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成本,但是拍价往往很高。厉害的造假者一个月能赚七八十万。在造假者获得暴利之后,他们会更猖狂,市场也就更混乱了。
由于经营艺术品有着可观的利润,于是一些人为牟取暴利,大量制作赝品,特别近两年,拍卖会上的赝品急剧上升,有的拍卖会赝品高达70%以上,以书画为例,只要在市场上流通性好,价格高的名家几乎都有赝品出现。据有关报道,现在南京有人专仿傅抱石、钱松岩、宋文治,四川造张大千,北京造齐白石、王雪涛、刘继卣,广州造高剑父、关山月,陕西造石鲁等。更不可思议的是,有的拍卖行对赝品放任自流,给大量赝品以可乘之机,结果在拍卖场上引发了诸多诉讼,像全国闻名的《张大千仿石溪山水图》一案,就是因真伪而引起的。
中国书画市场存在的问题:反品充斥
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和关系,拍卖公司同样也有伪作在上拍,中国书画市场的现状和拍卖公司不无关系,二者的关系可以用“成也拍卖、败也拍卖”这八个字来形容。
早期的中国书画都由国营商店经营,实行分类销售,并设有内柜。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拍卖公司的主导作用,中国艺术品市场从国营商店走向了市场化,并日益火爆,2005年更是攀升到巅峰。在这种情况下,某些拍卖公司为了追逐暴利,利用法律的缺陷,大量上拍赝品,直接影响了中国书画市场的发展。有好东西的人一看现在价格便宜就不拿出来了,所以市场上的好东西越来越少,拍卖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又要完成拍卖,怎么办呢?只好拿质品出来冒充,这样就导致大家对拍卖越来越失去信心。
抬轿
有的卖家为了使自己拍品拍出好的价位,暗地同拍卖行联手,将拍品的价格抬到一定的价位,不仅加大了买者的风险,而且损害了买者的利益。
假拍
有的拍卖行和画家在推出拍品时,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过分包装自己和拍品,如有的中青年画家艺术风格并不鲜明,却标榜自己为“虎王”、“猫王”,有的甚至称为“大师”,还有的作品明明是很普通的一般作品,却被吹捧为精品,以此来迷惑消费者。
有的拍卖行为了树立自身形象,他们在暗地里同卖方联手,在拍卖会上进行假拍,造成虚假成交,这方面在中青年画家中尤为突出。有的中青年画家功力不深、个性不强,但作品成交价格不低,有的甚至同陆俨少、唐云等名家不相上下。所以,这些拍品成交价往往容易迷惑人。
竞标不付
近几年,有的买家把艺术品拍卖会当成儿戏。他们在拍卖会上频频举牌,但中标后竟然拒付钱款,给卖家、拍卖行和其他买家造成了损失。据北京《财经时报》透露,1997年北京嘉德拍卖公司推出的傅抱石《丽人行》,曾被一买主以1078万元人民币的天价竞得,这一拍卖举动在海内外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然而,这件创天价书画拍品的买家既没有付款,也没有提货,令业内人士和卖家空欢喜一场。类似这样事还很多。记得1998年上海拍卖行就买家不付款一事,在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