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收藏>

古代金银器的收藏鉴定方法

时间: 曾扬892 分享

  古代金银器是用贵金属制成的,材料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收藏和保存价值,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古代金银器的收藏鉴定方法,一起来看看。

  古代金银器的收藏鉴定方法

  金,有华贵的黄色光泽;银,有端庄的白色光泽。中国古代金银器不仅类型多样,范围广泛,而且工艺复杂精细,技术含量很高。金银是人类发现、使用最早的贵重金属。它们不但有着灿烂夺目、高贵华美的色彩和光泽,而且化学性质又非常稳定,硬度不高,延展性极佳,具有易于加工的特点。金银的这种特性,非常适宜于制作具有精细工艺的器皿和饰物,以及用于对其它质地的器物表面进行装饰。因此,很早以来,人们就开始用金银来制作各种器皿和饰物。可以说,人类对金银的利用,其历史远早于铜铁锡铅等,几乎与人类文明史同步。制作金银器所用的黄金在自然界中大多以游离、单质的形式存在,而银一般与其它矿物共生,开采、冶炼的技术难度要比金大得多,因此,人类对黄金的利用又比对白银的利用要早大约1000年,工艺水平也要高些。

  金银器是用贵金属制成的,材料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收藏和保存价值,再加上金银器的制造对工艺和技术要求较高,因此,相对于其他质地的器物,金银器的作伪现象要少得多。一般伪造金银器最常见的是在材料质地上作假,如以铜、铅、锡等冒充金银,以此牟取高额利润。日前的技术手段对金银器质地的鉴别已能做出比较精确的测定。比如器物金银含量的成色测定,对金银器内所含其他金属成分及其含量的测定,甚至对一件金银器不同部位的金银含量,亦能分别做出测定。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盏、勺、杯等金器,其含金量均在85%以上,并含有少量的银和微量铜;浙江龙游县出土的明代金杯,其上部含金量为73%,足与把含金量却只有60%,其足为空足,为使金杯内盛放酒液后,不至于重心不稳,空足内还加铁以配重。

  除材料质地作假外,古玩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些古代金银器的复仿制品。一般说来,复制品均按出土实物进行复制,其外形、纹饰与原器酷似,很容易迷惑收藏者。若非对原器相当熟悉并进行反复揣摩,很难识别其真面目。仿制品的形制和装饰花纹一般都有所依据,但仿制时大多经过改形或改绘,然后拼凑成型的器物。这两类器物的制作水平都很高,但是只要掌握了各地出土和收藏的历代金银器的资料、各时代金银器的器形特点装饰特点及制作工艺,然后对器物逐项观察分析、仔细揣摩,就会发现其破绽和漏洞,最终判明其真伪。

  关于时代鉴定,经科学发掘出土的金银器物,由于有明确的墓葬年代地层关系以及其他伴出物,其时代或时期的判断相对比较容易。而对那些非正规考古发掘发现的金银器和传世品的时代,则只能通过铭文、造型纹饰、制造技术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进行间接的推断。

  铭文

  铭文是断代最直接、最重要的依据之一。从中国金银器的发展看,唐代中期以前金银器上的铭文很少见。唐代中期以后,有铭文款识的金银器显著增多。借助铭文可以比较容易地确定器物的时代,了解器物的名称、用途、制作机构等相关信息。有些金银器虽然没有铭文,但却可以通过同地伴出的其他形制相近的金银器上的铭文或同已知同类器物的特点相对照,间接进行年代推定。

  造型

  古代金银器的造型和种类极为丰富多样。每个时代都有其流行的器物、款式。唐以前的金银器主要是饰物,以杯、碗、盘、壶为主的器皿是唐代开始大量出现的。在各种器皿中,盘在唐、宋、元时期都是比较常见的,世桃形和双桃形的则仅见于唐代,蕉叶形碗和鸡冠壶则分别是宋、辽特有的器物。再如杯,从魏晋到明清都是比较多见的,但八曲长杯主要流行于魏晋至唐,以后则很少见。而有着比较明显外来风格的高足杯、带把杯主要流行于魏晋至唐代中前期。同样造型的金银器皿,在不同的时代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如宋代器皿造型轻薄小巧、纤柔雅观,纹饰上追求诗情画意;而唐代器皿普遍形体高大、造型厚重丰盈有气势。另外,每个时代的器物也有其独特的时代风貌,如商周的简约灵巧,春秋战国的清新活泼,两汉的粗放工整,魏晋南北朝的异域情调,唐代的富丽堂皇,宋元的清秀典雅,明清的华丽浓艳等。只要把握了这些时代特点,各时代的器皿就很容易分辨了。

  纹饰

  纹饰是各个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形象写照,它往往展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依据纹饰断代,主要应该掌握三点:第一,各个时代或地区所特有的某种纹饰。如摩羯纹只见于唐代而其他时代均不见。以动物纹为主题纹饰的各种金牌饰只出现在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北方匈奴地区。第二,同一纹饰在不同时代的特点。如,各个时期的龙凤纹样有明显不同,唐代的龙一般以单个出现,三爪,形象较为朴实。明代的龙多成对出现,或为二龙戏珠,或为行龙赶珠,五爪,极富神异色彩。唐代的凤有的像长尾鸟,有的像孔雀,与飞禽差异不大。明代的凤则身体蜷曲,形象凶狠。第三,参考其他质地器物上的纹饰。由于受特定时代氛围的限制,同一时代不同质地的各类器物,在装饰题材上往往表现出相似或相同的特点。如战国金盏上的蟠螭纹、云雷纹,大量出现于同时期的青铜器上。唐代金银器上的宝相花、团花、绶带纹等图案,在铜镜、丝织品上也大量存在。因此,在利用纹饰断代时,应尽可能多参考其他质地的文物。

  工艺

  制作工艺从商周至明清,每一时代都在继承前代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并由此形成各自时代的工艺特点。两汉以前因受青铜工艺的影响,主要采用范铸工艺。两汉时期除范铸工艺外,还从西方传入了金丝抽拔与炸珠焊接等技术。魏晋以后,青铜工艺的影响已基本消除,器物的成型及装饰主要采用捶揲和錾刻等工艺。宋、元时期流行夹层技法,自秦汉以来习见的掐丝镶嵌、焊缀金珠的技法几乎不见。花丝、镶嵌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点烧透明珐琅工艺只有清代才有。

  对于考古发掘的金银器来说,墓葬、遗址或同出的其他器物的年代也对断定金银器的年代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金银器本身具有传承性,可历经岁月,世代相传,即便是同一墓葬或遗址中出土的器物,其时代也不一定相同。确定金银器的制造是否与入葬时间属同一时代,仍然需要其他证据来说明。比如,唐墓中出土的金银器,制造年代不一定是唐代,而很有可能是唐以前的魏晋南北朝。对于这种情况,只要掌握了各时代器物的主要特点,也是不难做出正确判断的。

  鉴赏与收藏金银器,除了必须掌握并熟知各个时代器物的形制特点、装饰风格和制造工艺以及与之有关的历史文化方面的综合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一些保养常识,尤其对于那些已经拥有金银器藏品的人来说,保养知识更是不可缺少。

  相比其它金属质地的器物,金银质地偏软,在鉴赏把玩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挤压、碰撞或接触坚硬物体,以防止磨蚀表面或使器物变形损坏。金银质地虽软,但化学性质却非常稳定,特别是金,不易氧化,耐腐蚀性强,如果单独把它放在盐酸、硝酸或硫酸中,都能安然无恙,保持颜色不变,这一点是其它金属质地器物所无法相比的,如铜制品只要触及硝酸,便会失去光泽。也正因为如此,不少金银制品可以历经千年,仍新亮如初,成为传世之宝。当然,古代的金银器出土时,有些表层带有铜锈,尤其是银器。这是由于金银器在出土前,接触过其它腐蚀的铜,如与铜器一起随葬,而沾染了铜锈。另一原因,则是古代银器银的纯度不高,含有一定成分的铜银合金,当铜氧化腐蚀后,便在银器表面上形成铜锈覆盖层。不过,经过除锈垢处理后,大多可以恢复器物的本来面目。

  与金相比,银的防腐蚀性能则稍差,使银器的保养难度也相对比金器大一些。潮湿的环境、硫化氢和硫化物都会使银器表面氧化,使其色泽由白亮转变为灰或黑色,因此,银器的养护重点在于防止氧化、保持光亮。在这方面,人们已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应保持器物的干燥,存放在没有含硫和烟气的房间内(远离暖气),以免硫化(俗称氧化)变黑。其次,金银制品长期摆放后定期用擦银粉擦拭,也可防氧化。第三,如果银器表面氧化,可将洗净的金银器浸入加有铝箔或铝片、温度约78度的盐水或苏打水中1—3分钟,也可用海绵或纯棉布涂上光亮剂干擦,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层透明的保护膜。第四,定期清洗。可用温水加普通洗洁精清洗(所有金银产品均不能用漂白水、强酸类去污粉等化学剂漂洗),并用清水过清,待晾干后,用干布沾少许擦银粉将有污渍的地方擦拭干净,既可保持光洁,又可以防氧化。此外,一些镀金银器也会因不小心使用、经常碰撞或刮磨,使镀金的部分脱落及失去光泽。对此,可试用一只蛋白,用打蛋器发打致微微起泡状态,然后用温水将器物清洗干净,并且抹干,用毛笔蘸上少许蛋白,轻轻在镀金部分拭擦,这样镀金部分就可保持光泽,并且不容易脱落。

  古代金银器的收藏与保养方法

  首先,应保持器物的干燥,存放在没有含硫和烟气的房间内(远离暖气),以免硫化(俗称氧化)变黑。

  其次,金银制品长期摆放后定期用擦银粉擦拭,也可防氧化。

  第三,如果银器表面氧化,可将洗净的金银器浸入加有铝箔或铝片、温度约78度的盐水或苏打水中1—3分钟,也可用海绵或纯棉布涂上光亮剂干擦,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层透明的保护膜。

  第四,定期清洗。可用温水加普通洗洁精清洗(所有金银产品均不能用漂白水、强酸类去污粉等化学剂漂洗),并用清水过清,待晾干后,用干布沾少许擦银粉将有污渍的地方擦拭干净,既可保持光洁,又可以防氧化。此外,一些镀金银器也会因不小心使用、经常碰撞或刮磨,使镀金的部分脱落及失去光泽。对此,可试用一只蛋白,用打蛋器发打致微微起泡状态,然后用温水将器物清洗干净,并且抹干,用毛笔蘸上少许蛋白,轻轻在镀金部分拭擦,这样镀金部分就可保持光泽,并且不容易脱落。

古代金银器的收藏鉴定方法相关文章:

1.古代金银器收藏鉴定的方法

2.佛像收藏与鉴定的技巧

3.佛像收藏鉴别的方法

4.佛像收藏鉴定的注意事项

5.佛像的收藏与鉴赏方法

3065625